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腦洞外星人2019-06-19 19:23:56

太醫這類宮廷御醫的職位,很早就出現在中國歷史上。道理很簡單,帝王雖然“天子”名號,但也扛不住傷病折磨。而且,從中國皇帝平均壽命考慮,這個職位絕對是高危行業,壽命普遍不長。所以,跟其他朝代一樣,清朝同樣設立宮廷御醫官職,負責看病治人。

清朝宮廷御醫機構為太醫院。按照清朝官制,太醫院內設有院使、左院判、右院判、御醫、吏目、醫士、醫生等主要職位。它們職務不同,級別同樣不同。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院使屬於太醫院最高長官,位列正五品官階。清朝官制九品,每一品正、從兩級。正五品官階在其中屬於中低階官員。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太醫院在清朝衙門中,地位並不算高。左院判、右院判則為正六品官階。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這三個官職的地位,相當於太醫院領導,當時一般稱呼為“堂官”。它們地位雖高,但主要辦事人員仍是御醫為主。畢竟御醫數量更多。

清朝官制中,御醫一共設立13個名額。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超出規定名額。御醫級別不高,屬於正七品官階。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至於吏目,則只有從九品。這些官制屬於有品級的官職。它們還算是有品級的官職。到了醫士一級,即便可以得到九品冠帶,但不會有相應品級待遇。它跟醫生一樣,在清朝屬於不入流官職。

太醫跟現代醫生相比,既有相似點,也有不同處。現代醫生按照不同疾病,區分不同科室。這樣可以讓醫生更專業。太醫也是如此。它們同樣會根據不同疾病,區分不同科。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清朝時,太醫院有大方脈科、小方脈科、婦人科、瘡瘍科、針灸科、眼科、口齒科、接骨科、傷寒科、咽喉科、痘科的區分。太醫擅長本事不同,遇到不同疾病,可以派出更有能力的御醫。

不過,這種區分並非清朝獨創。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醫科,就有區分。當時有食醫、獸醫、疾醫等醫科區別。後來在不同時期,又增設廢除其他醫科。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清朝太醫院的制度,基本效仿明朝,只不過廢除了明朝太醫院的按摩科、金鏃科、祝由科,增設痘科。

因為這些醫科中,有些治療手段在流傳過程中被遺忘了。而增設痘科主要是因為天花氾濫,造成嚴重傷害。這些原因,也是歷史上醫科消失的主要原因。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而在清朝自身歷史的醫科演變中,也裁撤增設了幾門醫科。接骨科被宮廷裡的蒙古醫生取代,針灸科被廢除,痘科併入小方脈,喉科、齒科合二為一。

不過,總體來說,清朝太醫院還是沿襲不同疾病設立不同醫科的傳統。這一點跟現代醫院是相似的。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但是,御醫跟現代醫生的不同,並非只是醫療技術手段的區別。畢竟不同時代,技術水平有差距,無法強求相同。除了醫術,更重要的區別在於,服務物件的不同。

現代醫生基本以服務百姓為主。而古代御醫的服務物件,仍是宮廷大臣。他們雖然會為百姓、軍隊熬製藥物。但這並非簡單處於善心,而是朝廷命令的指派。如果沒有命令,即便是好事,也可能為御醫帶來厄運。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所以,御醫的一切行為,都要以此為基礎。清朝太醫院針灸科被廢除,就是當時有人認為,皇帝是萬金之軀,十分金貴,不適合用針灸這種醫療手段。

為宮廷治病,太醫必須十分小心。他們還會為此建立專門的檔案,既方便查閱病歷,也是避免太醫用藥錯誤,區分由誰負責。種種待遇,在同時期平民中,其實是很難享受到的。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很多古代名醫之所以被不斷傳頌,除了醫術,更多在於,他們偏離傳統規範,對普通人同樣保持仁慈。醫德跟醫術同樣重要。

而且,過去培養太醫的辦法,也跟現在不同。現代醫生的培養,有專門的學校,面向大眾開放。每個醫生都要經歷非常高強度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過程,才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專業醫生。清朝太醫培養,主要從太醫院設立的醫官學習機構進行培訓。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這些學生大多是太醫院醫官的孩子。倒不一定是這些醫官徇私,主要是過去這些醫學知識很少對外開放,大多以師徒父子傳承。所以常常會出現醫官世家的情況。

除了醫官的孩子,各省行醫世家子弟,有經驗的醫生,包括科舉中精通醫理的人,也有機會入太醫院培訓。但數量較少。因為醫生地位不高,待遇有限。學習的內容,都以《素問》、《本草綱目》、《傷寒論》三本醫書為主,實際操作有限。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還有一些御醫是從地方推薦來的。他們大多是那些老成有經驗的醫生,因為治病有效,受皇帝重視,欽定為御醫。這也是過去御醫名額超標的原因。

總體而言,過去御醫的服務物件、培養途徑、方式,都有較大弊端。所以,皇帝們壽命較短,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文化民間2018-11-24 23:06:21

各種清宮劇中的太醫那可是玉樹臨風,威風八面,福利多多,又時甚至可以睡到皇后、皇妃,當個太醫似乎是走上人生巔峰的好方法,那麼在清代如果想成為太醫,有哪些方法呢?在清代想要成為太醫,主要有兩種方法,咱們慢慢說。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第一種是世襲。

明代將百姓分為固定的戶,如軍戶只能從軍,匠戶只能當匠人,同樣醫生也只能醫戶來做,因此醫生多是家庭世系。到了清代雖然沒有嚴格的職業世襲規定,但是行醫世家可以向太醫院推薦、輸送人才,院內很多醫師都具有醫家背景。如浙江烏程人凌一鳳,為明代著名針灸家凌漢章後裔,先祖針法絕妙,“治疾無不效”。凌一鳳繼承祖上針灸之術,應召入都,累升太醫院判。康熙、雍正朝外科大夫祁嘉釗,也是系出名門。其父祁坤乃當世名醫,著有《外科大成》四卷,康熙初年官至太醫院院判。祁嘉釗得其父真傳,從康熙三十六年(1697)起在內廷供奉,歷事康雍二朝,深得皇帝信任。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第二種是推舉、報送。

清代太醫院的醫人來源多為保送,醫官子弟保送入學的程式較為簡單,普通滿漢百姓的入學手續則較為複雜,漢人需由六品以上的同鄉官員出具印結,滿人由所在旗的旗管出具圖結,並且均要有太醫院官員一人作為保薦,之後還要證實該人身家清白、粗通醫書、通曉京語,方能推薦給太醫院,接著交由堂官面加考試,準其在院候試,挨次頂補。也就是說,面試透過者只是獲得了排隊等候的機會,還不能馬上進入太醫院學習,按名排隊傳喚到院,方能正式入學,這些人統稱為“肄業生”。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肄業生作為太醫院的儲備力量,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醫學培訓,在學習期間,每年要參加四季考試,於《內經》、《難經》、《脈經》、《本草》等各科緊要方書中出題作論,考試成績申明禮部註冊在案,分別等第。學習三年期滿後,由禮部堂官到院主持考試,合格者被錄為醫士;術業荒怠未經錄取的照常肄業,“發教習廳課讀,下屆考試仍准入場”。肄業一年以上,且季考三次,皆名列一等者,“遇有糧生缺出,籤掣申明禮部充補;遇有醫士缺出,即以糧生掣籤申明禮部充補,不復考取”。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當然,

不是成為太醫就萬事大吉安穩一輩子了,還要面臨各種考試看你何不合格。

清代太醫院所設醫官中,除院使、院判和內廷侍值的御醫以外,其餘八九品吏目、醫士需會同恩糧生、肄業生等,一律參加醫學會考。考卷、閱卷均由收掌官批閱,由教習評定等第,再由本院堂官封送禮部復勘,並行文吏部註冊備案。

醫官的晉升降革,除考察差務勤惰、醫理是否精通、療疾是否有效外,會考成績也是重要憑據。遇有應升之缺,由吏部查驗會考成績以及有無處分記錄等項奏諮升補。歷屆考試均由本院堂上官擬題,考試內容出自《素問》、《本草》、《脈訣》等基本醫書,再根據所從事專科的不同從要籍中命題。試題答案以《醫宗金鑑》為準,以學術觀點正確與否、論述的深度廣度以及文學水平高低為評判標準。考試成績分為三等,每一等級再列具體名次。

清朝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不合格怎麼辦,不合格,只能滾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