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古風詩的基本要求?使用者93970218621362022-12-01 09:54:50

要求講究,平仄,對仗,措韻。

(1)六言絕句仄起首句不押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韻)平平仄仄平平(平韻)

(一、二句對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韻)仄仄平平仄平

平韻

(2)六言絕句仄起首句押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

(平韻)平平仄仄平平。

平韻

平平仄仄平仄,

(仄韻)仄仄平平仄平。

平韻

(3)六言絕句平起首句不押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平韻

對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韻

(4)六言絕句平起首句押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

(平韻)仄仄平平仄平。

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

(仄韻)平平仄仄平平。

平韻

二、

六言詩(平韻)律詩:

(1)六言律詩平起押平聲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韻)平平仄仄平平(平韻)二句對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韻)仄仄平平仄平(平韻)二句對仗

仄仄平平仄仄(仄韻)平平仄仄平平(平韻)

(2)六言律詩仄起押平聲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仄(仄韻)仄仄平平仄平(平韻)二句對仗

仄仄平平仄仄(仄韻)平平仄仄平平(平韻)二句對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韻)仄仄平平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仄(仄韻)

三、

仄聲韻絕句

(1)六言絕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韻)仄仄平平仄仄(仄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韻)

(2)六言決絕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韻)平平仄仄平仄(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仄韻)

四、

仄聲韻律詩:

(1)六言律詩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韻)仄仄平平仄仄(仄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仄(仄韻)二句對仗

平平仄仄平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仄韻)二句對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仄(仄韻)

(2)六言律詩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平仄(仄韻)

中華傳統文學寫作絕句佈局八法

一、起承轉合法

這是最常見的方法。

它是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

感情波瀾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內在邏輯

往下寫的。此法往往表現為起、承、轉、合在一首詩中四句的具體運用。

“起”

,詩的開頭;

“承”

,接著開頭的意思加以發展;

“轉”

,是轉折,開拓新意;

“合”

,是結束全篇。為了寫

好絕句,在採用此法時,要求:起要扣題、突兀;承要連貫、自然;轉要新穎、巧妙,多為

結句作準備;結要含蓄、深邃或鏗鏘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有首《拂曉飛抵巴黎》

夜魔底事苦相纏?風雨催程路九千。聖母晨鐘驚宿夢,巴黎別見一重天。

起句突兀地提出責問,

交代事情的起因;

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長而艱難為首句作鋪展;

三句轉述晨鐘警醒,另拓新意,為結句作引線;結句綜合點明主題,暗寓作者思想觀點,但

不明言,讓人去想象、推測。

絕句從總體上講,通常可分為前、後兩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帶、鋪墊的作用;後半是

主題意旨所在。但關鍵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則末句易之。

王楷蘇《騷壇八略》雲:

“在第三句著力,須為第四句留下轉身之地。第三句得勢,第

四句一拍便著。譬之於射,三句如開弓,四句如放箭也”

楊載《詩法家數》雲:要婉曲迴環,刪蕪就筒,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

四句發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難,

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

從容承之為是。

至如宛轉變化,

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水之舟矣。

我有首《登蒼南玉頂山》詩:

“一越蔥蘢四顧空,玄關閒步意從容。崎嶇莫問來時路,

身在蒼南最頂峰。

”人家都說轉、結得好。

我前半生歷盡坎坷,遭遇天磨浩劫,而今功成名就,在蒼南老家,與同齡人相比,我算

是最瀟灑了。結句寓意在此。可見結句很重要,結句一好,全詩盡活,頓然生輝。

“結”是

詩的最精彩處,是作者畫龍點睛之筆。結句應如撞鐘,餘音繚繞,意味無窮。

二、並列對合法

絕句中的四句,

用兩組對仗句分別寫四個事物或分別寫一個事物的四個方面,

這樣的布

局叫“並列對合法”

,這種方法工整而優美。

杜甫是最傑出的律詩大師,

精於對偶,

能夠將這種形式極其成功地運用到絕句中來,

不見板滯。他的《絕句四首》

(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百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

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和《絕句漫興九首》

(其七)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問,沙上鳧雛傍母眠。

”就是用兩組對仗句分別寫四個事物的並列法。並列法

是用兩組對仗句。

三、承對合用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起承法,後兩句用對仗法;或前兩句用對仗法,後兩句用承接法,

這樣的佈局法叫“承接對仗合用法”

。用承接法時,有的在時間上有先後關係,有的在邏輯

上有因果關係;用對仗法時,一般要用一組對仗句。

韋應物的《登樓寄王卿》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

荊榛寒雨中。

”前兩句承接法,後兩句對仗。

潘天壽《夢渡黃河》

“時艱有憶田橫士,詩絕彌懷敕勒歌。為訪幽燕屠狗輩,夜深風雪

渡黃河。

”前兩句對仗,後兩句承接。

四、對比法

把性質相反的兩件事或情況迥異的兩種景,

寫在一首絕句中,

以進行對比,

這樣的佈局

法叫“對比法”

。常用的有悲喜對比、貧富對比、盛衰對比、貴賤對比、勞逸對比等。

對比,

能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

增強說明力和表現力,

在正反兩方面的對比中,

妍媸立

見,善惡分明,詩人雖不著議論而旨意自明。詩人作今昔對比時,第一句往往用“憶昔”

“去歲”

“別時”

“舊”等詞語開頭,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

“如今”

“祗今”

“而今”

等詞語,來點明時間之不同。

王播的《題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

僧白頭。

”用的就是對比法。

五、先景(事)後議法

在一首絕句中,

前兩句寫風景或事實,

後兩句寫議論,

即屬此法。

風景或事實是議論的

根據,觸景生情,就事生議,那就不是無稽之談了。詩中的議論應觀點新穎,見解高超,成

為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以收警策動人之效。

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寫景,寫得景象

壯闊,氣勢雄渾;其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是發表議論,含意深遠,耐人探

索,

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前兩句寫所見,

後兩句寫所感,

銜接自然、緊密,達到了景入理勢,理抒景情的妙境。我有首《仙女巖》詩被選入《當代絕

句三百首》

排上了二十世紀三百位名詩人之列。

其詩云:

“瓊宮仙女落紅塵,

出浴歸來意態

真。何用移山掩羞澀,天公造物本清純。

”這也是先景後議。

六、先議後景(事)法

這種佈局法與先景

(事)

後議法在內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發表議論,

而後寫

景或敘事事證明其論點的。議論與寫景、敘事,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如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

到碧霄。

”其前兩句是詩人表明自己對秋天的看法與古人悲秋的論調不同,而後描繪一幅碧

空萬里,

白鶴凌雲飛翔的圖景,

予以證明。

詩人為革新經受過守舊派的嚴重打擊,

而依然鬥

志昂揚;詩人接觸過不少知識分子,深知他們不得志,對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實質。詩

人不同意他們悲觀失望的表現,

所以在詩中偏說秋天比春天好;

好在何處?他舉出晴空一鶴,

排雲直上,矯健飛翔,奮發有為的事實,來說明秋天的清明、凜冽、蕭條、寂寥,正是為大

自然別開生面,催人精神抖擻,奮發向上的良劑。這隻“鶴”是自強不息的志士的化身,這

“詩情”便是志氣,便是奮鬥精神,這“碧霄”便是一個知識分子愛國愛民的高尚的思想境

界。

杜牧《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直接議論,後以“江東子弟多才

俊,捲土東來未可知”之句作結,另出新意,使議論不抽象,不枯澀。

七、末句的寓情於景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

或敘事,

或寫景,

而第三句多寫人的心理活動與心理狀態,

其第四

句不繼續抒情,卻以景作結,這樣的佈局就叫“末句寓情於景法”

這種佈局法的好處是,既能補充前面寫景敘事之不足,又能把難言難狀之情藏於景中,

以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

暗風吹雨入寒窗。

”此詩是詩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貶江州的訊息後,極為難過的時候寫

的。其第三句中的“驚”字,是心理狀態,其第四句如寫成“無言獨自望寒窗”或“淚流不

盡望寒窗”等句,雖也合乎格律,但這只是實寫,狀其外形,內涵淺淡,遠不如“暗風吹雨

入寒窗”

這第四句以景結情。

這樣景語作情語,

哀景抒哀情,

就能使詩人對白氏被貶一事究

竟是惋惜,是憤懣,還是悲痛,均蘊含於景語之中,留給讀者去領悟,去想象,去補充;這

就使末句詩味雋永,耐人咀嚼了。

八、倒敘突出重點法

一般說,

絕句的重點在後兩句。

在詩中,

如果把後發生的事情放在前面,

把先發生的事

情放在後面,就是為了突出先發生的事情而安排的。這種方法叫“倒敘突出重點法”

。例如

張繼的《楓橋夜泊》

,照次序,該先說睡不著覺,再說聽到半夜鐘聲,最後說天亮前的月落

烏啼。此詩採取倒敘法,先說“月落烏啼霜滿天”

,再說“江楓漁火對愁眠”

,最後才說“姑

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中有了這座著名的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

增加了楓橋的詩意美,引起了人們的遐想;而“夜半鐘聲”

,滲透著宗教的情思,給人以肅

穆的感受,啟發人對人生的回憶和反省。這“夜半鐘聲”放到末句,使全詩的神韻得到完美

的表現,

使其具有無形的動人力量。

由此可見,

倒敘突出重點法為不少詩人所採用,

是有道

理的。詩人採用此法時,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猶記”

“卻憶”

“昔日”等詞語,以說明後

兩句是先發生的過去的事情。

例如宋僧梵崇的

《春晚》

“春光過眼只須臾,

榆莢楊花掃地無。

卻憶菩提湖上寺,綠荷擎雨看跳珠。

以上八法是絕句的主要佈局法。

在劃分標準上,

有的依據結構,

有的依據內容,

有的兩

者兼顧,

雖不能盡善盡美,

但對於學寫絕句者相當有用。

當然,

以上八法,

還不能包括無遺。

例如李白的《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衣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

鷓鴣飛。

”此詩前三句一意順承而下,末句陡轉而結,就超出以上八法了。又如竇鞏的《南

遊感興》

“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

”此詩

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轉,三四句一氣直下,以顯出作意。可見,詩的佈局法不是死的,要靈

活運用。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詩人,由於平時多吟詩,多寫詩,多揣摩詩,日就月將,靈感

來時,緣情構思,緣思措辭,佳句飛至,下筆如有神,開闔呼應,自成章法,此所謂“天才

出於勤奮”

“功到自然成”也。

寫古風詩的基本要求?酷拉皮奇犽2022-12-02 00:56:31

基本要求

1。押韻 每首詩的2468句,或者12468句的末尾一個字要用同一韻部的字。寫格律詩通常用平水韻。首句入韻式,即第一句末尾字押韻;首句不入韻式,即第一句的末尾字不押韻。

2。把握三個字:替,對,粘 替,每句詩中的246位置的字,平仄交替。對,是指上下兩分句中的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對。粘, 上下兩聯之間的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同。

3。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律詩共八句,四聯,通常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有的也稱起句、承句、轉句、合句。其中的頷聯、頸聯,也就是34句,56句。這兩聯要求對仗。

4。忌三平尾,三仄尾 每句詩結尾的三個字,不能都是平聲,也不能都是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