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儉於家的前一句是什麼?機智的海燕5E2023-01-17 18:29:55

回答:

“克儉於家”前一句是“克勤於邦”。

出自《大禹謨》,選自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作者不詳。這篇文章的內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序,介紹寫作《大禹謨》《皋陶謨》《益稷》的緣由;第二部分,舜帝與大禹、伯益討論政事,讚美帝堯的美德,闡述了各自的治國見解;第三部分,記敘舜禪位於禹的經過;第四部分,敘述大禹征伐苗民,最終以德感化苗民。

原文節選:

皋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謨》、《益稷》。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曰:“後克艱厥後,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帝曰:“俞!允若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稽於眾,捨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

益曰:“都,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

益曰:“籲!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於逸,罔淫於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慾。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於勤。汝惟不怠,總朕師。”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茲臣庶,罔或幹予正。汝作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刑期於無刑,民協於中,時乃功,懋哉。”

皋陶曰:“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於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茲用不犯於有司。”

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

帝曰:“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後非眾,罔與守邦?欽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

譯文:

皋陶陳述他的謀略。大禹陳述他的功績,舜帝對他們的言論很重視。史官記錄下他們之間的談話,寫作了《大禹謨》《皋陶謨》和《益稷》。

查考往古舊事,可知大禹名叫文命,他治理四海,恭敬地秉承堯舜二帝的教導。大禹說:“君王把當好君王看成難事,臣子把當好臣子看得也不容易,政事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了,眾人也會勤勉地執行德教了。”

舜說:“對!這樣善言無所隱匿,朝廷外沒有被遺棄的賢人,萬國之民就安寧了。政事同眾人研究,捨棄私見,依從眾人,不虐待無告的人,不放棄困窮的事。只有帝堯能夠這樣。”

伯益說:“堯德廣遠,這樣聖明,這樣神妙,這樣英武,這樣華美;於是上天顧念,他盡有四海之內,而做天下的君主。”

禹說:“順從善就吉,順從惡就兇,就象影和響順從形體和聲音一樣。”

伯益說:“啊!要戒慎呀!警戒不要失誤,不要放棄法度,不要優遊於逸豫,不要放恣於安樂。任用賢人不要懷疑,罷去邪人不要猶豫。可疑之謀不要實行,各種思慮應廣闊。不要違背治道獲得百姓的稱讚,不要違背百姓順從自己的私心。對這些不要懈怠,不要荒忽,四方各民族的首領就會來朝見天子了。”

禹說:“啊!帝要深念呀!帝德應當使政治美好,政治在於養民。六種生活資料:水、火、金、木、土、谷,應當治理,正德、利用、厚生三件利民的事應當配合,這九件事應當理順,九事理順了應當歌頌。又用休慶規勸人民,用威罰監督人民,用九歌勉勵人民,人民就可以順從而政事就不會敗壞了。”舜說:“對!水土平治,萬物成長,六府三事真實辦好,是萬世永利的功勳。”

舜說:“您來呀,禹!我居帝位三十三年了,年歲老耄被勤勞的事務所苦。您當努力不怠,總統我的眾民。”

禹說:“我的德不能勝任,人民不會依歸。皋陶勤勉樹立德政,德惠能下施於民,眾民懷念他。帝當思念他!念德的在於皋陶,悅德的在於皋陶,宣德的在於皋陶,誠心推行德的也在於皋陶。帝要深念他的功績呀!”

舜說:“皋陶!臣民沒幹犯政事,是因為您作士官,能明五刑以輔助五常之教,合於治道。施刑是為了達到無刑,人民合於中道。這是您的功勞,做得真好啊!”

皋陶說:“帝德無失誤。簡約治民,寬緩御眾;刑罰不及於子孫,獎賞施及後代;寬宥過失不論罪多大,處罰故意犯罪不問罪多小;罪可疑時從輕,功可疑時從重;與其殺掉無罪的人,寧肯自己陷於不常的罪。帝愛生命的美意,合於民心,因此人民就不冒犯官吏。”

帝舜說:“使我依從人民的願望來治理,象風一樣鼓動四方人民,是您的美德。”

帝舜說:“來,禹!洪水警戒我們的時候,實現政教的信諾,完成治水的工作,只有你賢;能勤勞於國,能節儉於家,不自滿自大,只有你賢。你不自以為賢,所以天下沒有人與你爭能;你不誇功,所以天下沒有人與你爭功。我讚美你的德行,嘉許你的大功。上天的大命落到你的身上了,你終當升為大君。人心險惡,道心精微,要精研要專一,誠實保持著中道。無信驗的話不要聽,獨斷的謀劃不要用。可愛的不是君主嗎?可畏的不是人民嗎?眾人除非大君,他們擁護什麼?君主除非眾人,沒有跟他守國的人。要恭敬啊!慎重對待你的大位,敬行人民可願的事。如果四海人民困窮,天的福命就將永遠終止了。雖然口能說好說壞,但是我的話不再改變了。”

註釋:

1、皋(gāo)陶(yáo):偃姓,舜帝之臣,掌管刑獄。

2、矢:陳述。

3、厥(jué):其。

4、謨(mó):計謀。

5、成:陳述。

6、申:重視。

7、文命:大禹的名字。

8、敷:治理。

9、祗(zhī):恭敬。

10、後:君主。

11、廣:大。

12、運:遠。

13、乃:語助詞。

14、眷:顧念。

15、奄:盡。

16、總:總領。

17、師:眾人。

18、微:不顯露。

19、精:專誠。

20、戴:擁戴。

賞析:

《大禹謨》敘述了三件事。第一件,是舜、禹、皋陶、伯益開會交流政治見解,近似於今人常說的理論務虛會。其時,禹已處於攝政地位,但舜仍位居天子之尊。皋陶則是大法官。

他們三人的討論由禹開始,以舜對禹的讚賞而告終。禹發言三次,其政見可以概括為:在政治倫理方面,無論君臣,都要盡職盡責;在政治原則方面,要順道而行,除惡揚善;在政治事務方面,要做好各種事務。前兩點務虛,後一點務實,虛實結合,建構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施政綱領。這個綱領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匯人到歷代中國政治信條中了,譬如恪盡職守、正身以德、厚生養民,等等。相對於禹的正面立論,伯益的兩次發言各有特色:第一次發言主要在於頌揚堯的美德,為舜和禹提供了一個可以效仿的政治榜樣;第二次發言的主題可以概括為“為政之禁忌”。

《大禹謨》敘述的第二件事,是討論舜、禹之間的帝位禪讓問題,參與討論的也是三人,除了舜、禹之外,還有伯益的父親皋陶。這次會議,不再“務虛”,而是一場實質性的政治決斷,再現了舜、禹之間的禪讓過程。此情此景,彷彿堯、舜之間禪讓過程的再現。

《大禹謨》記載的第三件事,是舜讓禹去征討苗民,理由是苗民不大馴服。禹帶領各路諸侯,經過三十天的征伐,苗民還是不服。苗民的理由是:尚未曉之以理,便脅之以兵,這屬於以力服人,當然不服。正在僵持之際,皋陶的兒子伯益出面勸說禹:“施德可以感動上天,無論多麼偏遠的人都會受到感召。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天之常道。遙想舜帝當年,面對父之惡,他常常向上天號泣,向父親號泣,克己自責,不責於人。他總是恭敬地對待父親,終於感化了父親。只要懷著一顆至誠之心,神明都可以感動,何況這些苗民呢。” 禹認為伯益說得對,於是班師還朝。撤兵之後,舜大興文德之教,並編出象徵文德的舞蹈。果然,過了七十天,苗民主動前來朝拜。

這件事有些蹊蹺。其一,苗民之君已成邪惡的象徵,上天已經為他定了罪,禹的討伐屬於代天而罰。但是,義正詞嚴的“天罰”,卻是徵而不服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僵持不下,只好收兵。這就說明,奉上天討伐、奉舜帝討伐的正當性依據是有疑問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收兵就是對“天降之罪”“代天而罰”的否定。其二,透過武力不能征服苗民,在自家門前跳上70天“文舞”就讓苗民心悅誠服,似乎讓人難以置信。因為,要說施文德之教,這本來就是舜的拿手好戲。舜之為君,本來就是以德正身,以德治國。換言之,注重文德之教,乃是舜的一以貫之的政治原則,任何時候都沒有間斷。

總結《大禹謨》記載的三件事,可以發現,舜、禹交替時期的朝政,很能是“三駕馬車”的狀態:舜是資深的政治領袖,禹是候補的政治領袖,但皋陶、伯益家族同樣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記錄這些言行的人,有可能就是皋陶、伯益勢力集團中的人。否則,《大禹謨》中的人物,就不會如此安排了。

創作背景:

《大禹謨》的創作有多種說法:

1、相傳大禹是上古夏后氏族部落的首領。禹繼承父親鯀未竟的治水事業,歷經十三年,胼手胝足,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平水患。這篇文章就是為記錄舜帝與大臣禹、益、皋陶謀劃政務而創作的。

2、《大禹謨》是偽古文。後世儒學整理編撰《大禹謨》,是為了上聯《堯典》《舜典》,下接《商書》《周書》各篇,構建“二帝三王”的古史體系,宣揚古帝一脈相承的道統。宋代儒學又從舜對禹的訓示中擷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稱為“虞廷十六字”,作為舜受自堯並傳於禹的“三聖傳授心法”。這十六字成為維繫古帝道統的精神核心,而《大禹謨》正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特別是宋代理學的重要史料。

3、根據清代學者的考證,《大禹謨》這篇文章,屬於《偽古文尚書》,作偽者乃三國魏時的學者王肅。其中某些語句是從其他先秦典籍中摘取後經過改飾拼綴而成的。

克儉於家的前一句是什麼?君逸心岸5202023-01-17 18:50:53

克勤於邦

“克儉於家”前一句是“克勤於邦”。出自《大禹謨》,選自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作者不詳。這篇文章的內容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介紹寫作《大禹謨》《皋陶謨》《益稷》的緣由;

第二部分,舜帝與大禹、伯益討論政事,讚美帝堯的美德,闡述了各自的治國見解;

第三部分,記敘舜禪位於禹的經過;

第四部分,敘述大禹征伐苗民,最終以德感化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