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器樂?飛翔的魚10762022-10-06 09:38:53

(一)編鐘。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據《戰國曾侯乙編鐘》記載,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1978年,在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約公元前433年戰國時代的曾侯乙墓考古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二)編磬。據史料記載,編磬古代多為宗廟所用。漢代有“四時嘉至磬”的說法,這裡的“嘉至”是西漢宗廟迎神樂名。王國維也曾指出,“鐘磬獨以嘉至名者,以其為廟樂之首也。”編磬是古代漢族樂器一種,用石或玉製作,十六面一組。它的音色,除十二正律外,又加四個半音,演奏打擊時,發出不同音響。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編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兩層懸掛,上層十六枚,下層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隨時呼叫,這套編磬與編鐘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調高上進行合奏或同時轉調演奏。其音響效應“近之則鐘聲亮,遠之則磬音彰”。

(三)鼓。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於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激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華夏祖先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據《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記載,黃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戰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在堅固的且一般為圓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擊出聲。鼓在非洲的傳統音樂以及在現代音樂中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樂器。

(四)竽。竽為古簧管樂器,屬於吹奏器,形似笙而較大,管數亦較多。戰國至漢代曾廣泛流傳。《荀子·正名》記有“竽,竹三十六簧,管樂也。調竽奇聲以耳異”。《韓非子·解老》也曰,“竽也者,五聲之長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等唱則諸樂皆和”。竽原三十六管,後減至二十三管,通高78釐米。竽鬥、竽嘴木製,髹絳色漆。

(五)琴瑟。瑟是漢族撥絃樂器,形狀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細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三皇五帝年表》記載,琴瑟均在伏羲時代發明。《禮記·明堂位》曾提到“大瑟小瑟”;《爾雅》曰,“大瑟謂之灑”,“二十七絃。世本,皰犧作五十弦。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絃”,《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也曾提及瑟,“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器樂?清靜無為Q2022-10-04 16:52:24

竽。竽為古簧管樂器,屬於吹奏器,形似笙而較大,管數亦較多。戰國至漢代曾廣泛流傳。《荀子·正名》記有“竽,竹三十六簧,管樂也。調竽奇聲以耳異”。《韓非子·解老》也曰,“竽也者,五聲之長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等唱則諸樂皆和”。竽原三十六管,後減至二十三管,通高78釐米。竽鬥、竽嘴木製,髹絳色漆。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器樂?使用者57789910559312022-10-04 16:27:04

我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西周,東周時期的器樂為編鐘。我最早知道的西周東周器樂編鐘為曾候乙古墓出土的那套編鐘。屬打擊樂器。

第二種器樂是竽。通於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可以得知吹竽是戰國時期宮庭音樂。

第三種是琴瑟和缶,將相和中有藺相如要秦王為趙擊缶,秦王要趙王彈琴瑟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