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建盞之“厚”?老鄧說盞2018-07-08 22:43:54

簡單說,厚,不是衡量建盞的唯一標準,現在有的機壓胚也壓的很厚,讓人感覺就是重,和手工胚差不多的樣子,但是手感並不是很好,建盞,手感很重要,並不是重才是最好,手感,手感,完全靠感覺,自行體會,不可言喻,才是建盞的魅力!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2018-07-09 09:25:07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瓷器鑑定真知堂:

建盞,作為一種茶具,近年來隨著日本茶道文化的流行,也開始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建盞是點茶使用的茶具,和今天流行的沖泡法不一樣,當時宋代的鬥茶採用的是煮茶法。

也就是說,宋代飲茶,用的是茶餅研磨成粉末狀,然後用茶器煮好,用茶勺分飲。這和現在日本茶道的方法非常接近。也可以說,日本茶道比較完整的保留了中國古代的茶藝,所以再次迴流到發源地中國之後,備受追捧,也是有其深刻歷史原因的。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全葉泡茶法,據說最早出現在明代。所以,現在流行的帶把的茶杯不會早於明代。事實上,考古資料證明,瓷器帶把的杯子,應該是元代出現的,而且不是茶杯,是酒杯。

中國人習慣熱飲,飲茶講究水溫要燙,那麼在沒有把的杯子出現之前,無法想象一種很薄的茶碗可以實用。而建盞這種比較厚的茶碗,剛剛好適應於滾開的茶水,不至於過分燙手。再有,茶碗比較厚,也適合保溫,使得溫度不至於很快下降。延長了茶的適飲時間。所以,建盞在宋代特殊的飲茶方式下,非常適合當時使用,一下子脫穎而出,成為黑釉瓷器的翹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筆者收藏研究古代瓷器三十多年,歡迎關注本人頭條,給您最專業的問題解答。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盞匠君2019-05-10 22:54:47

如何看待建盞的厚?

這個問題有著濃重的個人觀點,建盞之所以厚,是因為跟其地緣以及燒製的特殊性有關!特別是建盞含鐵量高所以導致其胎體的可塑性就差因,此多以厚胎為主,這個是建盞的本性,當然小君今天從一些個人觀點跟大家分享下建盞之“厚”,建盞的厚必然要與建盞的黑結合起來分享更有趣味!因為建盞的黑與厚是建盞的本性,也透出建盞背後的歷史淵源!

圖01:古建盞瓷片(厚胎薄釉)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在講完建盞本性的厚黑,我們講講建盞厚黑的精神文明與深厚的歷史沉澱,古代大賢在古文中多有提到建盞,如:宋朝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說:“盞色貴青黑”;蔡襄的《茶錄》說:“茶色白 宜黑盞” “其坯微厚, 熁之久熱南冷,最為要用,出他出者,皆不及他”這些個句子都是表達了建盞的本性厚與黑!

圖02:宋代老盞圖鑑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建盞的厚在古代宋朝一直到今天都,從功能作用來說,建盞的厚有利於茶湯保溫,對於匠人而言在燒窯的過程中可以減少其變形,從欣賞的角度來說,建盞的厚偷著古韻的一種哲學,在現代對古物有個描述是:“鈍重古拙”!他繼承了宋代文人墨客審美價值觀透著古韻!此厚映射出了建盞自然、質樸的藝術,更顯得返璞歸真!

圖03:宋代老盞圖鑑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宋代是一個最求內在,崇尚自然的時代,連瓷器大多也都以素色為主,趨向於自然含蓄,平淡簡素的美學韻味,建盞的厚黑不僅有其功能上的實用性!還有其獨特的內涵跟和哲學理念,蘊含了:“情、趣、境、氣、韻、味、品”等一系列寫意的中華美學特質,宋人的審美,到今天還被世人稱道!這種厚與黑的內在也表現了宋文人當時的一種內在、一種境界!

圖04:宋代老盞圖鑑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如果你接觸了建盞,請將新田打掃除一片淨土,樂在其中,品味盞中乾坤,靜靜我的感受盞的黑與厚!彷彿與古人對話觸控歷史!

圖06:仿古建盞集合圖鑑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願你愛上建盞,愛上他的素與簡、厚與黑!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文藏2018-10-23 11:05:13

【文藏來答】建盞之“厚”實數合情合理,並且展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嗷!著急的朋友直接看最後2段吧!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宋 建窯油滴盞

中國的飲茶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自漢唐時代以來已十分盛行。入宋以後,此風尤盛。當時最為流行的是“鬥茶”,這是一種比唐代煮茶更講究的品茗藝術。宋代宮內崇尚這種飲茶方式,宋徽宗趙佶常與王公貴族和臣僚們“鬥茶”,上行下效,風靡全國。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宋 建窯油滴天目盞

“鬥茶”之法講究茶質、水質和技藝。為了創造最佳的鬥茶效果,不僅需要茶品好,技巧嫻熟,而且需要優質的茶盞。所謂“好馬配好鞍”。

《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

這種鬥茶,黑白分明,一目瞭然。所以鬥茶家們都對黑釉茶盞(碗)情有獨鍾,皆因建盞最適合“鬥茶”。首先,建盞的外觀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東方藝術色彩,似為“鬼斧神工”之作,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喜歡古瓷的朋友歡迎下載文藏APP哦!裡面的古瓷超級精美噠!我們還有微博@文藏新媒體和微信公眾號!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宋 建窯黑釉油滴盞

其次,

建盞造型別致,邊薄底厚,胎骨厚重、堅硬,具有良好的保溫性和隔熱性。

當地百姓至今流傳一種說法:三伏天用建盞盛菜越宿不餿。因此,正如《茶錄》所云:“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三,建盞口大足小底深,盞口面積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湯花且便於觀賞,而足小底深,易於茶渣沉澱和傾渣,以免影響茶色。建盞的諸多優點使其他窯場生產的茶盞大為遜色,因此成為宋代最上乘的“鬥茶”用具。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宋 建窯兔毫盞

最後總結一下邏輯關係,小編的老師曾經在課上說過“鬥茶”的茶並非現在的茶葉揉捻加工,而是會製作成粉末,其中摻加豆粉等,故茶湯之色是白色。而普通的瓷色淺,不宜觀色檢視泡沫所以才會有訴求希望用深色的茶碗。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宋 建窯油滴盞

然從陶瓷製作的角度來看,建盞所用的釉極厚,用普通的高嶺土胎質是根本承載不了釉面的拉力的。所以在泥料的選擇上,採用了含鐵成分高的,所以胎質會顯得厚重。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深海的魚想上岸2018-10-31 19:30:11

建盞之厚有三。

一厚為胎厚;二厚為釉厚;三厚為韻厚。

胎厚保茶溫、釉厚印茶色、韻厚顯古意。

所以好的宋建盞這三厚必不可少,所以好的宋建盞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成林茶器2018-07-09 00:39:25

哈哈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挺有深度的,

人人都知道宋朝五大名窯,可見當時瓷器工藝是具有里程碑意義,茶文化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即使現代的我們也不在一個等量級上,有機會詳解。建盞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喝茶器皿,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宋徽宗,建盞就成名於他的手中,可見皇帝喜歡東西,不都難啊。至於厚,個人理解主要歸於兩點如下:

1、建盞胎質的原因,含鐵量比較高,燒窯溫度要求比較高,胎薄易變形,開裂,所以胎厚。2、從審美的角度,器形沉穩大器,拿在手裡有厚重感,既表明穩做江山的意思,還有一點就是黑釉厚胎,透明釉薄胎,這是一種視覺上的審美體驗,以前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國立緣2019-05-11 12:58:07

這個是什麼釉?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建盞匠人程慶之2019-12-28 01:38:36

在另一個平臺,曾經我見過一個資深收藏家這麼評論過一隻拍賣到500多萬的老盞銀豪

“建盞能火,這隻殘盞能拍到這個價格,要歸功於它的身份(即供御底款),其實建盞的工藝水平真的很一般”。

這位先生說的確實有他的道理,

如果用建盞跟其他瓷器比精緻,那麼在鐵系礦釉的基礎下,無論如何努力,建盞也無可能像青瓷一樣優美、像汝瓷一樣精細、像青花一樣隨心所欲。

但我們建盞卻擁有別的窯口不曾有的“變化”,

能將“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話演繹到極致的變化。

這都要歸功於建窯的鐵繫結晶釉。

用了含鐵量高的紅土,以及鐵系礦石,那麼我們的建盞註定變得“厚重”、“粗拙”、“難馭”。

所以,如果哪一天,建盞全都不厚了、不粗了、易駕馭了。 那麼請讓建盞再次沉睡在那文藝鼎盛之時代吧。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

怎麼看待建盞之“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