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感知最佳化函式的由來?善解人意木青子2021-08-24 11:45:30

取樣定理(又稱取樣定理、抽樣定理)是取樣帶限訊號過程所遵循的規律,1928年由美國電信工程師H。奈奎斯特首先提出來的,因此稱為奈奎斯特取樣定理。1948年資訊理論的創始人C。E。夏農對這一定理加以明確說明並正式作為定理引用,因此在許多文獻中又稱為夏農取樣定理。該理論支配著幾乎所有的訊號/影象等的獲取、處理、儲存、傳輸等,即:取樣率不小於最高頻率的兩倍(該取樣率稱作Nyquist取樣率)。該理論指導下的資訊獲取、儲存、融合、處理及傳輸等成為目前資訊領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資料獲取和處理方面。對於單個(幅)訊號/影象,在許多實際應用中(例如,超寬頻通訊,超寬頻訊號處理,THz成像,核磁共振,空間探測,等等), Nyquist取樣硬體成本昂貴、獲取效率低下,在某些情況甚至無法實現。為突破Nyquist取樣定理的限制,已發展了一些理論,其中典型的例子為Landau理論, Papoulis等的非均勻取樣理論,M。 Vetterli等的 finite rate of innovation訊號取樣理論,等。對於多道(或多模式)資料(例如,感測器網路,波束合成,無線通訊,空間探測,等),硬體成本昂貴、資訊冗餘及有效資訊提取的效率低下,等等。

(2)資料儲存和傳輸方面。通常的做法是先按照Nyquist方式獲取資料,然後將獲得的資料進行壓縮,最後將壓縮後的資料進行儲存或傳輸,顯然,這樣的方式造成很大程度的資源浪費。另外,為保證資訊的安全傳輸,通常的加密技術是用某種方式對訊號進行編碼,這給資訊的安全傳輸和接受帶來一定程度的麻煩。

綜上所述:Nyquist-Shannon理論並不是唯一、最優的取樣理論,研究如何突破以Nyquist-Shannon取樣理論為支撐的資訊獲取、處理、融合、儲存及傳輸等的方式是推動資訊領域進一步往前發展的關鍵。眾所周知:(1)Nyquist取樣率是訊號精確復原的充分條件,但絕不是必要條件。(2)除頻寬可作為先驗資訊外,實際應用中的大多數訊號/影象中擁有大量的structure。由貝葉斯理論可知:利用該structure資訊可大大降低資料採集量。(3) Johnson-Lindenstrauss理論表明:以overwhelming性機率,K+1次測量足以精確復原N維空間的K-稀疏訊號。

近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