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以騎兵反敗為勝的戰役有哪些?蔓莓愛唱歌2019-09-19 11:15:59

你搞錯了吧? 公元前260年,在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破趙括軍40餘萬,除將年幼者240餘人放回用以震懾趙人之心外,其餘全部坑殺。長平之戰是趙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自此以後,趙國由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而開創的強盛局面一去不復返,連遭秦兵進擊,終為秦所滅。 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統治集團的決策失誤難脫干係,不能僅僅歸咎於趙括。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統治者決斷力、意志力與雙方綜合國力、軍事實力、戰爭潛力上的全面較量。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失敗,趙括指揮失誤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趙國統治集團的決策失誤。其失誤主要表現在: 第一,缺乏戰爭準備,倉促應戰,盡失地利。趙國統治集團在接受了馮亭所獻的韓國上黨十七縣之後,對秦國將大舉進攻摧毀趙國的戰略野心認識不足,缺乏與秦國進行戰略決戰的準備。本來接受上黨後,趙國控制了晉東南險要,在戰略上處於有利的態勢。如果速派重兵扼守上黨,控制險要,憑險據守,將使秦軍主力在崇山峻嶺中無法展開,一來可老秦師,二來可為趙國動員抗秦贏得時間。但趙國統治集團卻沒有這樣做,只是派趙勝接受馮亭獻地,派廉頗率軍駐紮長平與馮亭共同防禦秦軍[2](P203),致使秦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陷上黨,迫使上黨軍民退守趙境長平。秦軍主力迅速向長平推進。趙國見情況危急,緊急徵發大軍由老將廉頗統率星夜馳援長平,倉促應戰。這就造成在長平戰場上對趙軍極為不利的態勢,地利盡失。秦軍屯兵於戰場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勢險要,其勢猶如掘坑待虎,而趙軍駐紮大軍於長平以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憑。秦出山谷攻趙易,趙入山谷圖秦難。趙大軍如若入山谷攻秦軍,秦軍只要封閉山谷,斷趙軍後路,趙數十萬大軍便成甕中魚鱉。 第二,戰爭開始後,抗秦決心不堅決,使魏楚等國怕救趙自招禍端,喪失合縱破秦的良機。本來,長平開展後,魏、楚、齊、燕都派出了軍隊準備援助趙國,尤其魏楚兩國與秦世仇,並不希望秦勝趙敗,之所以不援趙,只是因為懼怕秦國威勢,猶豫不決,採取觀望態度。如趙國堅決拒敵,合縱抗秦的計劃是可以實現的。秦軍在大戰開始的攻堅戰中,死傷大半,攻勢逐漸減弱,雙方在戰場上,逐漸進入相持階段。此時,魏楚等國參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若果如此,趙軍破於內,魏楚聯軍擊於外,將使秦軍處於極為不利的處境,秦趙兩國究竟鹿死誰手還很難說。可惜,趙國初戰不利,便遣使赴秦試探求和,造成秦趙和談的假象。魏楚等國見趙國舉棋不定,戰和兩端,怕救趙自招禍端而放棄援趙。趙國不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兩國援趙,反而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之下,派使赴秦僥倖求和,戰和搖擺不定,實乃又一大敗筆。 趙括忠心耿耿,勇氣可嘉,但指揮確有失誤 因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趙括給人留下了不良印象。幾千年的歷史沉積,使他成為只會大發空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代表人物。但也決不能說他一無是處。趙括臨危授命,勇氣可嘉,對國對君忠心耿耿。在趙軍陷入重圍後,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極端不利的條件下,他率軍英勇頑強地同強大的敵人戰鬥了四十九個日夜,身先士卒率趙兵衝秦陣,秦軍萬弩齊發,身中數十箭,猶呼向前,力戰而死,稱得上是可歌可泣。但趙括缺乏實戰經驗,年輕氣盛,行事輕率,指揮確有失誤,給趙軍帶來了滅頂之災。其失誤主要表現為: 第一,只知打陣地戰,不知誘敵深入打運動戰。趙括上任時,上黨不守,趙軍駐紮於長平以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憑,盡失地利。在此地與強大的秦軍作戰,必敗無疑。趙軍應向邯鄲方面逐步退卻,並搶佔有利地形同主力匯合,從而誘使秦軍出險地,深入趙境,處於遠離本土、無險可憑的境地。趙國以退為進,可使秦軍後勤補給線拉長,千里運糧,損耗日巨,況且秦軍糧道暴露在平原地帶,防不勝防。趙國卻可以縮短糧道,就近取糧,以利堅守。趙國晉陽守軍既可南下切斷秦國在晉南的軍事運輸線,也可東出太行山威脅秦軍之後。在邯鄲的趙軍主力可遣得力大將率領車騎快速部隊遠出,反覆抄掠與爭奪秦軍在河內地區的糧道。這樣可使秦軍補給不濟,並有後顧之憂,不敢全力向前。秦軍如大舉猛攻趙軍營壘,趙軍應採取積極防禦的策略:一方面堅守陣地,一方面選派精兵猛卒反衝秦陣挫其兵鋒。秦攻堅不利,後方受威脅,再加上糧道不暢,六十萬大軍必乏食。這樣,戰爭就會向著有利於趙國的方面發展。 第二,目中無人,急於求成,全面推翻廉頗的既定方案。在秦國暗中起用名將白起,並制定了誘其深入,分割包圍、積極打援、聚而殲之的作戰預案的情況下,趙括竟全面推翻廉頗的既定方案,準備同秦軍決戰。秦軍誘趙軍出戰並佯退,趙括親自率趙軍主力傾巢追擊,直至秦軍營壘,秦軍出動兩萬五千人的車騎快速部隊,從兩翼迅速穿插至趙軍之後,控制谷口有利地形,切斷趙軍退路,並派五千騎兵監視趙軍大營中的留守部隊。致使秦軍完成了對趙軍主力的嚴密包圍。 第三,突圍過遲,貽誤戰機。在趙軍被圍之初,趙括如若趁趙軍兵力雄厚,士氣尚在之際,組織全軍皆盡全力,拼死突圍,趙軍突圍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至少可以有部分部隊突出重圍,不至於被秦軍全殲。但後期,為防止趙軍內外聯合破圍,秦昭襄王親赴河內盡徵十五歲以上男子從軍,組建了打援兵團自河內直插丹朱嶺,出趙軍長平大本營之後,形成更加深遠的縱深包圍,徹底阻斷了邯鄲與長平之間的一切聯絡。至九月底,長平趙軍被圍,斷糧已達四十六日,趙軍內部割死屍,宰戰馬,殺傷兵為食,人心浮動,瀕臨絕境。趙括知形勢危急,集中所有精銳部隊分為四個編隊,不分晝夜,輪番突圍。奈何人困馬乏,筋疲力盡,已力不從心。趙括身先士卒率趙兵衝秦陣,秦軍萬弩齊發,趙括身中數十箭,猶呼向前,力戰而死。趙括在軍事指揮上又貽誤了戰機。 由此可見,雖然趙國經不起持久戰的消耗,預謀速戰,但讓趙括代替廉頗指揮大兵團作戰,是不合適的。趙王如用廉頗雖不能說必勝,但最起碼不會把老本賠光,輸得這麼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