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真假猴王裡掛的是真的?Victor7772018-11-06 16:19:50

看《西遊記》第五十七回:

說是“六耳獼猴”化作孫悟空的摸樣,傷了唐僧,後又和孫悟空大打出手……這位假孫悟空,實力不用多說了吧,和真孫悟空一般無二,大戰孫悟空,鬧到上天入地下海。在唐僧那:念緊箍咒,兩個都喊疼,自然看不出哪個真假;到天宮:拖塔天王拿照妖鏡照,也看不出;又到觀音那:觀音也看不出。最後到幽冥處閻羅那,經“諦聽”聽過之後,“諦聽”卻說:“我看出來了,卻不敢說”,最後還是如來老佛爺道出六耳真身並用金缽盂罩住,才被孫悟空一棍子打死。

這是整個故事,看似很簡單,很完整,不過,這是一個天大的伏筆。咱現在先假設一下,被打死的那個是悟空,活的那個是六耳獼猴。我這不是胡說的,是有道理的:

一、

六耳獼猴和孫悟空一模一樣,誰也看不出來,就算如來騙大家說六耳獼猴就是真的悟空,而這個謊言,也只有如來知道真相,真正的孫悟空,他只是個啞巴吃黃連。

二、

六耳獼猴很有可能是如來安排的一個托兒,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是個叛逆者,而如來是西天的最高統治者,哪個統治者會允許一個叛逆者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的,孫悟空一向不敬重如來。所以如來會想方設法消滅孫悟空。當然不能明白著把孫悟空直接殺了,所以才出現一個一模一樣的悟空,殺孫悟空於無形。而這個也是有證據的。

1:比如在地府裡面,經“諦聽”聽過之後,“諦聽”明知道真假,卻不敢說,其想法肯定不是怕兩個悟空大鬧地府,而是這個六耳獼猴有很強大的後臺,那就是如來。所以,“諦聽”自然不敢說出真相。

2:其次,可以證明“諦聽”不是真正的怕二猴大鬧地府的原因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當時在場的還有一個法力很強的人,當然,不是閻羅,閻羅和這人比,是天壤之別,這人就是“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何許人啊,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與觀音、文殊、普賢齊名,可見此人厲害。

既然有這麼厲害的佛門中人在此,難道“諦聽”還擔心這兩潑猴會鬧了地府不成?

三、

大家都知道,孫悟空的師傅是“菩提祖師”,“菩提祖師”何許人?《封神榜》上有個線索,就是“混鯤祖師”的徒弟,而恰巧,“混鯤祖師”弟子無數,而讓他最得意的兩大弟子,便是如來(又名“接引道人“)和菩提祖師(又名“準提道人“)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兩位聖人是同門師兄。

其間不知與接引道人(如來)間發生了什麼變故,卻神秘消失,從此再不聞蹤跡。這是一個很有力度的線索,證明二人之間有矛盾。然後再回到孫悟空,而孫悟空又恰巧是菩提祖師的徒弟,如來見到昔日仇人的徒弟,又有翻天覆地之本領,不想方設法除之更待何時?

、西遊記上講述了孫悟空在菩提祖師處學了一身法術之後神通廣大。而恰巧,和冒充孫悟空的六耳獼猴卻也擁有和孫悟空一模一樣的法術,甚至連長相聲音裝的都完全一樣?這是巧合嗎?大家都知道孫悟空只學個72變和筋斗雲都學了幾年,六耳獼猴不可能不學就天生就有這本領吧?

、如來卻對眾佛說:“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 孫悟空是“靈明石猴”,同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而六耳獼猴是“知前後,萬物皆明”。很厲害吧,竟然知道過去和未來發生的一切事。 這是一個很大的破綻!

、大家會以為,孫悟空不是已經被生死薄刪除了名字,又吃了那麼多蟠桃和仙丹,早都可以長生不老,也有了金剛不壞之軀,怎麼能這麼容易就給打死了呢。這個也許就只有如來自己知道了, 大家可以想象,如來既然當年有能力把孫悟空壓打五行山,現在雖然殺不了孫悟空,當然也肯定有辦法讓孫悟空永遠消失的活著。

、西遊記裡曾經記載,孫悟空在大鬧天宮之後,惹了一大堆麻煩只好跟著唐僧西天取經,遇到困難又回去找他師傅“菩提祖師”的時候,“菩提祖師”早已不見蹤影,只是和孫悟空隔空說話,並不見面。孫悟空用“菩提祖師”所教的本領大腦天宮之後,如來必有察覺,肯定會發現此七十二變和筋斗雲正是同門法術。菩提祖師本領並不亞於如來,這個可以從第八回看出,其中有一段,如來說:“西牛賀州,雖無上真”,這恰恰說明,菩提在西牛賀洲傳道能逃過如來法眼,說明菩提不比如來差。

、大家發現沒,在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前,孫悟空並不完全都聽唐僧的話,甚至有時候,還鬧個小矛盾,導致唐僧只好念緊箍咒,典型的一個叛逆者形象。可自從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後,孫悟空從此保護唐僧安安分分。而以此事可以看出,孫悟空前後可判若兩人。不排除,孫悟空已被如來利用六耳獼猴一戰中,安安靜靜、無人知曉的收服了。

都說真假猴王裡掛的是真的?黎遠旺12018-02-16 22:51:16

可以說真假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或研究當時作者的年代環境和作者的脾性得以更傾向的答案。同樣的生活經歷,比如樂觀自信相信世界會更美好的更傾向於他人表達的友善時去接收善意,而自我保護意識太強的更傾向於用利益目的性思考衡量問題利弊。防人之心是不可無,能識人歸類好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