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史論縱橫2020-07-16 20:45:20

汴京也就是汴梁,在宋朝時期是都城,也被稱為東京,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在《水滸傳》中那是經常出現的一個城市地名,施耐庵在介紹某位好漢的時候,往往會說東京汴梁八十萬禁軍教頭,那叫一個氣勢了得。

宋朝老百姓對汴京應該是充滿自豪的,可惜一場靖康之變直接終結了汴京作為都城的歷史,宋代之後,汴京的地位下降,到如今的開封已經成為四線城市。

可以說,在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下,以汴京作為都城簡直就是當靶子給遊牧民族打,1126年1月2日,金國在北京擊潰宋朝的防線後,迅速向南推進,到1月31日就已經兵臨汴京城下。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北宋政府經過委曲求全使得金兵退兵後,當年11月20日,不滿足的金兵再次開始南下,這一次在12月10日就開到了汴京,相比於第一次一個月的行軍,這一次只用了20天。

站在軍事的角度來說,開封作為都城的地理位置太差,在沒有北方燕山防線的情況下,北方遊牧騎兵南下只要幾天的路程就可以從北京殺到開封,北宋最後也的確因此而亡。

那麼,北宋的人不知道定都開封的這個弱點嗎?

其實,都是知道的,早在趙匡胤在位的時候就表示要遷都,而宋仁宗時期樞密副使富弼曾經公開表示汴京就是“所謂八面受敵,乃自古一戰場耳”。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在靖康之恥發生後,但凡以歷史馬後炮姿態發言的學者也都批評北宋定都汴京乃是自尋死路。

其實,我倒是認為北宋定都汴京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能因為北宋後期的統治者無能就把亡國的原因歸咎到都城的問題上,以宋徽宗的敗家程度,要是把都城定在長安或者洛陽,宋朝亡得更快。

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今天,我就來講講,汴京作為都城有哪些優勢。

首先,應該說明的一點是,定都汴京不是從宋代開始的,而是承接自五代十國時期,唐朝滅亡後,只有後唐沒有定都在開封,剩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定都在汴京。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為什麼會這樣呢?唐朝自安史之亂以來,軍閥割據,戰亂頻發,尤其是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經濟遭到重大的破壞,曾經一度被遊牧民族所佔領,而誰佔據了汴京,就掌握了中原地區,也就是可以稱為正統王朝了。

除了中原地區,其他周邊地區基本都被一些勢力割據,也就是我們說的“十國”,可以說,在五代時期,由於四代都在汴京定都,使得汴京得以迅速發展,人口超過百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以中原為基礎,五代到後周時期就已經有統一天下的趨勢,後周世宗柴榮當時喊出“三十年平定天下”也不是吹的,只不過英年早逝,隨後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了後周的政權,建立北宋,經過南征北戰,最終收復了除幽雲十六州以外的領土,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如果不是汴京“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的地理位置,北宋又如何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呢?

可以說,一直到北宋即將統一全國之前,在宋王朝處於對外擴張時期,開封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是戰略優勢的表現。

那麼,汴京是從何時開始不行了呢?趙光義即位後,曾發動兩次對遼戰爭,企圖收復五代後晉石敬瑭時期割讓出去的幽雲十六州,結果兩戰兩敗,大宋王朝的對外政策也有擴張變得保守。

如果奪取幽雲十六州,北方可以以燕山為基礎建立一條防線,攔住遊牧民族的鐵騎,相當於為汴京設定一道“防馬牆”。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但是在趙光義兩次失敗,北宋臣民是“談遼色變”,再也不敢提伐遼的事情,尤其是在宋真宗時期,遼蕭太后率兵南下,一個寡婦領著兵把擁有百萬大軍的宋軍打得是階級敗退,宋真宗想要棄汴京而逃,還是在寇準等名臣的支援下,才御駕親征與遼朝達成“檀淵之盟”,宋遼之間以兄弟之國相稱,帶來將近百年的和平時期。

可以說,定都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假如金兵南下的時候,也遭遇宋軍的頑強抵抗,又怎會讓他兵臨汴京城下?

事實下,即使是金兵包圍汴京,也很難攻破,第一次無功而返,第二次則是趙構外出勤王,拒不派兵來援,眼睜睜看著靖康之變的發生,說到底還是人不行。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儘管從軍事的角度來說,長安和洛陽更適合定都,但是在五代十國之後,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一方面長安和洛陽飽受戰火,另一方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長安和洛陽由於河道變更,運糧成本增高。

其實早在唐朝早期,長安就已經出現糧食供應不足的局面,為此在武則天時期,就將洛陽命名為神都,就是為了方便運糧,安史之亂後,南方經濟得以迅速發展,逐漸超過北方,在糧食方面更依賴於南方。

靠人力運送糧食是不可能的事情,陸運也不可能,只能依靠水運,在唐朝時期,透過京杭大運河,再從黃河運送到洛陽。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但是五代十國以後,黃河改道,透過水路已經無法將糧食從南方運送到洛陽,這個時候,汴京的優勢就彰顯出來了,把南方的糧食透過京杭大運河,再繞通濟渠就可以運輸到開封。

除了水上交通,開封在陸路交通方面也是無敵的存在,軍事上“八面受敵”,在經濟上就是“四通八達”。

可以說,北宋定都開封是最佳的選擇,也促進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

前面說到,北宋如果不定都開封,會亡的更早,這裡就主要說一下宋徽宗,宋徽宗是典型的紈絝子弟,除了不愛治國,剩下的愛好十分廣泛,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擅長寫書法的皇帝,最喜歡踢球的皇帝,最能生孩子的皇帝,最愛嫖娼的皇帝,當然,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收藏大石頭。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在《水滸傳》中就講宋徽宗喜歡收藏石頭,楊志就是因為在押送石頭的過程中因為風大翻船,最後走投無路,不得不賣刀。

在歷史上,宋徽宗簡直就是石頭愛好大師,專門在民間搜尋好看的石頭,然後運送到東京,假如宋朝不是在汴京定都,而是在長安或者洛陽,光是這些運送這些石頭就會讓宋朝財政徹底破產,壓根就用不到金人動手。

總結起來,宋朝定都汴京是利大於弊的事情,最終的失敗與其說是都城地理位置不行,不如說是宋朝的人不行。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子彧說2020-08-05 20:55:01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是的,汴京的優勢非常明顯,具體來說就是人傻錢多,不好守。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01 汴州如何變成了汴京?

北宋都城汴京,又稱汴州、東京、汴梁、開封府,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南開封市。

這個在今天看起來連個省會都沒混上的城市,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也都默默無聞,但在唐中後期開始,汴州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根本上來說,汴州的重要性起源於兩個因素,

其一,帝國的政治中心在長安,而關中糧食卻不足以自給,每年需要從江淮運,早在唐高宗時期,就出現了帝國君臣前往洛陽就食的記載;

其一,西北的丟失和北方戰亂,導致了南北方經濟的差異繼續拉大,江淮幾乎成為唐帝國的唯一經濟命脈;

經濟和糧食的兩個方面都著落於江淮,於是從江淮到長安的大運河變成了唐帝國的經濟命脈。這就是現在京杭大運河的前身隋唐大運河。

那麼,這條運河與汴州崛起有著什麼樣關係呢?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這條大運河與現在的路線有所不同,南段由江南運河、通濟渠直通黃河一直到洛陽,洛陽以西還有一條廣通渠到達長安。而從運河走勢我們可以看出,汴州便是通濟渠的重要樞紐點。

當然,這也只是說明汴州與其他運河樞紐一樣很重要,還遠遠不到唯我獨尊的地步。

然而,上天似乎眷顧著汴州。

隋唐時,由於長期的戰亂和過度開發,關中一帶黃土高原已經基本成型,黃河裹挾著大量的泥沙,廣通渠和汴州—長安一線的黃河經常堵塞,早在貞觀年間,廣通渠就已經有多次大規模疏通的記錄。

國力強大之時,唐帝國還有人力物力疏通廣通渠。而唐中後期,面對年年都要疏通的運河西段,虛弱的唐帝國中央已經有心無力。

而不需要疏通就能到達的運河西段最重點,就在汴州。

因此,長安洛陽也不得不仰汴州的鼻息。

加上汴州地處中原核心,四通八達,經濟逐漸發達起來。

於是,這個東連江淮,西接兩京的運河樞紐汴州,終於在唐末成就了它在中原唯我獨尊的地位。

也因此在戰亂頻仍的唐末五代,汴州憑藉地利和運河的優勢穩穩的成為這一時期中央政府的首都,汴州也就變成了汴京開封府。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02 趙匡胤的無奈

北宋開國來自於趙匡胤的黃袍加身,說白了就是和平禪讓。

這種開國模式有一個特點,必須繼承原帝國的很多東西,比如政治中心,還有既得利益的官僚團體,否則在軍人主政的五代末期,趙氏官家重複前五個政權命運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汴京作為後周的政治中心,剛剛開國的趙匡胤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以汴京為都。否則,來自汴京的政治勢力隨時可能顛覆這個尚未統一、根基不穩的北宋王朝。

然而,歷史還是給了趙匡胤重新選擇的機會。

後周時期,郭威、柴榮兩代人的努力,天下一統之勢已經初現端倪。

趙匡胤接過權杖之後,顯示出了不凡的軍政能力,因此由宋政權來完成華夏一統的任務已經毋庸置疑。

隨著趙匡胤平荊湖、滅後蜀、定江南,統一大勢已明,而趙匡胤也開始強勢起來,並思考著這個全新的北宋王朝將來要在哪裡定都。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怎麼,汴京不好嗎?或許還真是。

後晉末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領草原騎兵長驅直入,很快就攻滅了石氏後晉政權。

這顯示了汴京作為政治中心的巨大劣勢:丟失燕雲之後,汴京以北幾乎沒有任何的地理屏障阻擋草原騎兵的進攻。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946年。兩年後,22歲的趙匡胤投靠郭威,正式從軍。

因此,對於汴京無險可守的尷尬,趙匡胤不可能不知道。在趙匡胤心中,理想的都城仍然是長安,洛陽次之。

然而,趙匡胤遷都的計劃遭到了以晉王、開封府尹趙光義為首的,幾乎所有大臣的竭力反對。

據說,在這背後是趙光義的小九九,這些年來他已經在汴京構築了強大的勢力,如果離開老巢對他甚為不利。

實際上不排除,還有其他的因素,比如那些從後周開始就在朝堂擔任重臣的家族,他們在汴京也是盤根錯節,一旦遷都,他們的榮光或許也將不存。

總之,在各方勢力的掣肘之下,趙匡胤努力了兩次都沒有成功。976年,趙匡胤擺出了很大的架勢,在洛陽祭父陵、南郊祭天,然而低估了各方反對勢力的趙匡胤依然沒能成功遷都。

在兩次失敗的嘗試之後,當年11月,趙匡胤在斧聲燈影中離奇去世,趙光義即位。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而趙匡胤之後,北宋的都城再也沒有遷移的可能。

03 將錯就錯

戰亂年代,汴京的經濟命脈優勢讓它成為了北宋的首都。然而,隨著趙匡胤死趙光義即位,天下已經基本一統,經濟因素已然不那麼重要,帝國有實力把首都遷移到它需要的地方去。

這時,趙光義的個人野心成為了汴京繼續成為北宋首都的主要因素。

在趙光義父子時代,都沒有動過遷都的念頭。澶淵之盟後,宋遼基本恢復和平,北方的軍事壓力驟減,汴京的最大劣勢得以緩解。

而舊都長安洛陽雖然還在宋的手中,但不安寧的西北党項人蠢蠢欲動,直接威脅到關中的側翼,長安已經不適合建都。

而洛陽的地理優勢相對於汴京來說並不明顯,卻更加近敵;而運河來說,汴京有著巨大的優勢。

而且,隨著汴京作為都城的時間越來越長,各種優勢更加集中於汴京,其他城市則更加邊緣化,遷都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小了。

因此,汴京將錯就錯的成為了北宋的都城,一直到北宋滅亡。

當初趙光義勸諫兄長不要遷都時曾說,在德不在險。然而,精神勝利法,畢竟擋不住來自草原的騎兵,宋真宗、仁宗兩朝開始在汴京以北栽種大量的防護林,希望透過它們來遲滯草原的兵鋒。這是後話。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小結一下,汴京一開始成為北宋的都城是因為運河和經濟的優勢;趙匡胤繼續以汴京為都,是因為各種勢力掣肘下的無奈;而後來北宋一直沒有遷都是一種將錯就錯的慣性。

文/子彧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常棣tandy2020-07-08 10:55:49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汴京又叫做東京、開封,趙匡胤奪取政權之後,即因後周之舊,以東京(今河南開封市)作為首都。

一、開封建都的優勢

開封是我國的一座歷史名城,始建於春秋時期,當時鄭莊公在此築城,起名開封,含有“開拓封疆”之意。後又稱大梁、陳留、浚儀、汴州、汴梁、東京。戰國時的魏、五代時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均以此為都城,故一向有“七朝都會”之稱,是我國著名的古都之一。

開封,地處華北平原的南端,是中原的腹心之地。北面有波滔滾滾的黃河為天然屏障,南面有江、淮兩大水系透過汴水與之相連,東面是巍巍泰山跟它遙遙相望,西面又有函谷古道同關中相通,正是地處“咽喉中華,閾域中華”的天下要衝之地。經過歷朝歷代的經營,到宋建立時,開封已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開封周圍是河流縱橫、陂澤相望的平原沃野,糧產豐富,隨著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特別是隋煬帝開鑿運河以後,作為聯絡黃、淮兩大水系樞紐的開封,逐漸成為全國的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宋都大梁,有四河可以漕運。曰汴河,日黃河,日惠民河,日廣濟渠。”

汴河,自隋唐以後就是我國南北水運交通於線,而開封正處於汴河的中樞,往西接黃、渭直達洛陽、長安;往東南可直通江淮、兩浙、荊湖,並聯系嶺南、川蜀廣大地區。

所謂“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開封因此成為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的一大水陸都會。

二、開封建都的致命缺陷與遷都之議

開封作為都城,雖然從政治、經濟上講有許多優越和便利條件,但從軍事上講,也有其致命的缺陷。

除了一條黃河以外,無山川之險,為四戰之地,早在戰國後期,張儀就曾對魏哀王說:“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限。魏之地勢,故戰場也。”這裡所說的“魏地”,就是指今開封一帶。

在燕雲十六州被遼佔據的情況下,遼如大軍南下,衝破宋邊防線,長驅直入,便可抵達黃河。而黃河一旦失守,那麼開封也就處於遼兵的直接威脅之下。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正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趙匡胤在平定南方之後,即提出了遷都的問題。

趙匡胤以為,定都長安是上策,定都洛陽是中策,定都開封是下策。

因此,他要求第一步將都城遷到洛陽,第二步再遷到長安。這樣做的目的是“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洛陽地處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因位於洛水之北得名。這裡北依邙山,可通幽燕,南對伊闕,可達江漢,西控澠崤關中,東鄰齊魯江淮,適扼我國古代東西南北的交通要衝,位置優越,形勢險要。曾作為“九朝古都”,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是我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周武王滅商後,建都鎬京,為籌劃如何統治天下,時常夜不成寐,最後選定在黃河以南的伊洛一帶建立行都雒邑,這個雒邑,就是洛陽。

後來雖因故未能遷都於此,但對此地一直都很重視,令周成王長駐於此,以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到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終於遷都到這裡,史稱東周。公元前 202 年春,劉邦來到洛陽,以此為國都,但由於迷信“五行”之說,特別忌諱水,改洛字去水加佳,稱為“雒陽”。只是後來覺得洛陽形勢不如長安,才將都城定於長安。

東漢建立後,劉秀將都城安在洛陽。經過安史之亂的打擊,洛陽遭到了嚴重破壞,“宮室焚燒,十不存一”,周圍地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五代時朱溫在開封稱帝,後正式遷都於此。經過修葺,洛陽又逐漸興盛起來。

至於長安,也就是西安,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古都之一。它位於關中平原的中央,地當渭水之南,秦嶺之北。這裡自然環境十分優越,關中平原北部的條條山脈和丘塬,宛似條條游龍,各趨一方,環抱著古老的西安城,其間有渭、涇、滻、灞、潏、澇、灃、滈諸水流過,有“蕩蕩兮八川分流”和“八水繞長安”之說,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其戰略形勢自不待言。唐

以後連遭兵火洗劫,加上經濟重心的南移,戰略地位也隨之下降,但依然處於控扼西北,遮蔽中原的重要地位。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老來懷舊,人之常情。

趙匡胤之所以要將都城遷到洛陽,除了要“據山河之勝”外,還包含著這樣一股濃烈的感情因素在裡面。

洛陽是趙匡胤出生的地方,那裡留下了他難忘的童年。

幾十年過去了,雖整日裡戎馬倥傯,南征北戰,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是輾轉床頭,夢迴洛陽。如今,當年那位默默無聞的少年,變成了叱吒風雲的皇上,衣錦還鄉的念頭是那樣的迫切,難以壓抑。是該回去看看的時候了。

於是,在公元 976 年(開寶九年)4 月中旬,趙匡胤總算是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洛陽。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幾十年的時間,是一段不算短的光陰。面對著物是而人非的洛陽,趙匡胤既陌生又熟悉。也許是老之將至,讓人變得脆弱。

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讓他觸景生情,倍感親切,留連忘返,久久不願離去,於是決定把都城遷到洛陽。

三、在反對聲中作罷的遷都之議

但是,他的這一想法卻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

起居郎李符上書,陳述了 8 條難以遷都的理由:洛陽凋弊,宮闕殘缺,郊廟未修,百官不備,畿內民困,軍食不充,壁壘未設,千軍萬馬盛暑難行等等。對於這些理由,趙匡胤不置可否。

直到 5 月初,在完成了一系列祭祀活動後,趙匡胤依舊沒有動身回開封的打算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又勸說道:“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 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若遽遷都,臣實未見其便。”

眼見其他人勸說不行,晉王趙光義只得親自出馬了。他說:“遷都未便。”趙匡胤回答:

“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趙光義叩頭切諫。趙匡胤解釋說:“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趙光義又說:“在德不在險。”趙匡胤默然良久,最終只好放棄了遷都的打算,戀戀不捨地離開了洛陽,回到開封。

關於遷都的爭論就這樣平息了。趙光義的話沒錯,保有天下靠的是德政而不是天然險阻。但是有一點趙光義沒有想到,那就是地形雖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但它卻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

儘管長安、洛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開封也同樣有致命的弱點。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定都開封,必須將重兵雲集在這個京畿重地的周圍,守內的結果,必然導致邊防的空虛;強幹的結果,不可避免的帶來枝的虛弱。

宋代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慘痛而沉重的。

真宗時被迫同遼簽訂的城下之盟,徽宗、欽宗成為金兵階下之囚,就是最好的說明。

對於定都開封給宋邊防帶來的嚴重影響,趙光義沒有看到,而趙匡胤卻預見到了。他在被迫放棄遷都的打算後,曾意味深長地對左右說:定都開封,“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後來的歷史充分證明,趙匡胤的預見是正確的。拋開這場遷都爭論的是非優劣不論,僅此一點,就可以說明趙匡胤的眼光畢竟不凡,見識的確超人一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一貳一橙2020-07-09 01:55:19

汴京,又稱開封,北宋國都,在我們的認知中這是一個四戰之地,無山川險要,不同於以前朝代的首都長安、洛陽一樣,周圍可謂是無險可守,雖說靠近靠近北方遼金等國,有“天子守國門”的氣概,可不同於北京那樣東、南為用兵重地,西、北為山地屏障,四通八達,所以自五代和北宋之後,開封再也沒有被當成國都來使用。

北宋建都開封,一直處於西夏、遼、金等國的威懾之下,在戰力不足以平定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情況下,定都開封似乎是太祖趙匡胤的一招昏棋。

那事實到底如何呢?難道趙匡胤真的就因為一句“在德不在險”,而放棄了有六朝古都之稱的洛陽,選擇相信品德治國就能長治久安,而把都城建在了開封?

熟讀史書又打了一輩子戰的趙匡胤自然不會這麼糊塗,在北宋建立後,深知一座防守堅固的大城,才能真正保衛住國祚,若靠德行的話,那趙匡胤篡周建宋,德行本來就有虧,建都開封不是滅亡得更快,而且作為經歷了五代亂世、刀口舔血上來的趙匡胤,他是否還會相信“德行”二字呢?恐怕也得打上個大大的問號。

事實上,在選擇都城的時候,趙匡胤還是在長安、洛陽、開封三處糾結過的,但他最後選擇了開封,其原因就在於“經濟”二字,這也是整個北宋的國策基礎所在。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自唐末以來,長安、洛陽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日漸衰敗,已承擔不起新興王朝的支出了

當年張良勸劉邦定都關中時,主要就是看中了秦朝時所修建的鄭國渠灌溉工程,以及渭水、黃河這些主要的運糧渠道,可是西晉以來,長安一帶接連遭受戰亂和災禍的毀壞,生產環境極速惡化,漕運渠道荒廢,王朝入不敷出。

到隋朝建立時,長安已經失去了原本“天府之國”的地位,於是在開皇二年,隋文帝就在長安城東南方再建大興城作為國都,並修建廣通渠來運糧。

可是當時隋朝經濟發展過快,僅靠黃渭、廣通渠應付不了日益繁重的基建和消耗,尤其是黃河經常鬧災、渭水含沙量也越來越多,運輸量大幅減少,同時楊廣本人好於享受的虛榮心也得不到滿足,所以在楊廣繼位後,開始將首都東遷到洛陽,在原漢魏洛陽城的舊址上再築新城,依舊以洛陽為名,稱為東都。

可惜後面安史之亂,洛陽同樣逃不過和長安一樣的命運。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到了五代十國時,逐漸取代洛陽地位的就是東面的開封,這座戰國時期的魏國首都,在秦朝之後一直都是洛陽的襯托,政治、經濟意義不大,可是在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開封的地位卻越來越高了:

自周代以來,漕運一直都是歷代王朝的主要運輸方式,秦漢時期政治中心在關中一帶,比較依賴黃河、渭水的運輸;

可隨著兩河運輸力的減弱,隋唐時期就開始在“居天下之中”的洛陽修建各種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隋煬帝的京杭大運河,而大運河的主要渠段,就是連線洛陽到淮水的通濟渠段;

而開封恰好就位居於通濟渠段的主要交接點,連線著大運河和黃河,特別是唐朝制定了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

分段運輸後,南方的船隻都得在開封停止,再換船轉入黃河到洛陽,所以開封在唐末時期,已經成了天下經濟的中轉站,佔據了絕對的經濟地位。

自唐末亂世以來,北方戰亂不斷,西北絲綢之路也被各種勢力分割,而南方相對而言局勢比較穩定,是當時的糧食和紡織業的生產基地,所以中原王朝更加依賴江淮地區的經濟供給。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靠近江淮的開封無疑是掌權者的心儀首選。

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荊湖之運漕。

在五代時期,除了後梁和後唐定都洛陽外,其餘三個:後晉、後漢、後周都是定都開封的,開封逐漸取代了長安、洛陽,成為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而繼承後周的北宋,自然也是看重了開封發達的經濟和政治屬性,才決定定都於此的。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除了政治、經濟的原因之外,開封作為首都還有一個極大的好處:糧食運輸十分方便

開封地勢平坦,水陸交通便利,汴河、金水河、五丈河、蔡河等汴京四渠,從開封四周輻射出四方之地,東至山東、南至南海,航運非常方便。

北宋定都開封,也將原本隋朝通濟渠運糧的河段縮短了一段,江淮地區的糧船可直接就運到開封,不需要再經過開封轉入到洛陽,縮短了運糧時間、路段,也減少了運糧所需的“損耗”,可以實現糧食和物資的最大效益化。

趙匡胤本人雖然比較中意長安和洛陽,可大將李懷忠就以運糧方便的好處,勸趙匡胤放棄遷都:

《續資治通鑑》——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禁衛數十萬人仰給於此,帑藏重兵皆在焉。根本安固已久,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上嘉納之。

隋煬帝開通太湖地區的江南河後,太湖地區已經成為了糧食主產區,有

“蘇湖熟、天下足”

之諺語廣為人知,從江淮調來的糧食,不但養活了開封城裡數十萬軍隊,連民眾也一樣惠及。

由於靠近產糧地,加上漕運方便,北宋朝是歷史上運輸糧食最多的朝代,僅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這一年,從四渠運到開封的糧食就高達五百五十萬石,之後每年幾乎都是保持著六百萬石糧食以上的運輸量。

當然,開封靠近黃河,如何應付這條時不時就會“生氣”泛災的母親河,就是歷代北宋皇帝的最重視的了,除了修水利、清淤沙之外,宋室還組建了一支專門的維修隊,定期對黃河清淤和水利工程的維護,甚至還出動禁軍巡視黃河、汴河等重要河道,隨時準備應對災情的發生。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封的人口也隨之增加,一度達百萬以上,而漕運的發達也帶動了北宋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眾所周知,北宋一直是我國曆史上經濟最富裕、文化最發達的朝代,有“富宋”之稱。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雖然開封有各種好處,可它畢竟是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又靠近敵對勢力,所以開封的防務,也是趙匡胤最終定都開封的主要原因

由於靠近古都洛陽,開封的軍事地位也是歷代定都洛陽的統治者較為看重的,需要將其設定成一個能保護洛陽的屏障,在後周時期,柴榮就有意將開封建成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堅城,雖然後面因為天不假年,開封的建設停了下來,但結果柴榮權柄的趙匡胤,也開始加強開封的防守力量。

北宋開封城共分三重,第一重為外城,周長四十八里,為開封第一道防線,城上百步一崗,架以火炮、馬面、戰棚等防禦裝置,沿著城外還有一條寬五十步,深一丈五尺的護城河,而在內城,則按照唐朝“坊”的分佈,呈棋盤式縱橫交錯,各街道錯綜複雜,方便在城門攻破後進入巷戰繼續防禦。

在靖康年間的開封保衛戰中,要不是因為天氣寒冷,護城河結冰,金國的鐵騎還真未必能攻破開封。

而且趙匡胤之所以選擇開封為首都,我認為也和他本人的志向有關係,宋朝建立之初,南方十國還沒徹底平定,而北方遼國和北漢又時時威脅著帝國的安全,對趙匡胤來說,開封雖然無險可守,但勝在交通便利,可以及時調動軍糧和軍隊,北上和遼國爭鋒,最好的就是能奪取幽雲十六州,把北方屏障全部收回囊中。

這就是柴榮所說的“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帝國規劃。

可惜的是柴榮僅僅做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趙匡胤繼承了柴榮的遺志,同樣也以

“十年開拓天下”

為自己執政的首要目標,而在地理位置上,開封靠近東南諸國,也接近西、北等政權,加上運糧容易、調動快速,要向哪一方用兵都是十分方便的。

只不過趙匡胤十年後還沒有平定天下,更是在燭影斧聲中黯然去世,志向沒有完成,而其後繼者又多是軍事無能之輩,所以原本只是作為軍事跳板的開封,就這樣陰差陽錯地成為了北宋國都。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總結:趙匡胤為什麼會選擇開封(汴京)來作為帝國的首都?

首先政治是一方面,在長安、洛陽因為戰亂而失去的領導地位後,比較靠近洛陽的開封就成為了新的政治中心,五代時期的中原王朝多在此建都,對趙匡胤來說,定都開封有其傳承性和合法性;

其次就是交通原因,開封地勢雖平,一馬平川,容易收到北方騎兵的侵擾,但勝在交通便利,河道眾多,可隨時調兵勤王和舉行大規模的北伐南征,對建國不久但四面楚歌的宋朝有著軍事上的優勢。

最後就是趙匡胤本人的志向,他要的是統一南北,成秦、漢之勢,而不是龜縮於黃河一帶,在失去幽雲十六州的情況下又坐等遼國強大,所以要選擇一個經濟發達且交通便利的開封作為其進取之地,像劉邦初興時的四川、劉秀起兵時的南陽一樣,開封或許只是一個草創時期的大基地,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都。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耳舌不掩2020-07-05 08:09:10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定都汴梁,汴梁城市朱溫的老巢,這成為了汴梁以後成為都城的基礎。後唐滅後梁之後將都城遷往洛陽,後晉滅後唐又將都城遷往汴梁,契丹滅後晉,後漢取代後晉繼續建都汴梁,之後郭威取代後漢建後周,接著就是成橋兵變,宋太祖建立北宋。在五代十國後期,汴梁城一直作為都城,在後幾次的朝代更替中沒有遭到大的破壞。在這個亂世中得以長時間的發展,為之後的繁華髮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後,由其幼子繼位,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後,當時人們的心裡應該史早就有了其被取代思想準備,而且當時的趙匡胤大權在握,朝臣們大多都事其支持者,所以事變後,返回汴梁沒有出現大的動盪,之後安撫百姓,封官加爵取得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援。趙匡胤建都汴梁維護了汴梁城內百姓和官員的利益,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以此為中心討伐不尊服的其他節度使。得以徹底取代後周。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汴梁地處黃河南岸,抵近隋唐大運河,可以很快進入黃河、淮河水域,水運交通發達,方便東南部的漕糧,貨物運輸。而且其陸路交通發達,北通大名府,西通洛陽,長安。南通應天府。以汴梁為中心輻射全國,作為水陸交通的樞紐,掌控天下,通達九州,佔據交通優勢。

經過多代帝王經營,北宋初期的汴梁城已經成為了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人口眾多、市場繁華、酒樓林立,店鋪繁多,客流如雲,有著良好的商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形成了良好的市場。促進了北宋社會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由於這些政治,經濟,交通、商業的便利和繁華,所以北宋不顧其軍事環境上面的天然劣勢和短板,將其定為了首都。但也導致到北宋一系列的弊病,冗兵,財政吃緊,進區不足等。最後在一片繁華中突然落幕。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彪哥的小窩2020-07-05 08:36:15

開封最大的優勢應是漕運發達,相對周邊人口密集,經濟條件更好,可以供養中央政府,和長安相比,單從經濟上看,長安開發的太久了,地理位置險要,但糧食運輸不方便,還要經常去東都洛陽就食,宋朝時經濟中心和人口重心都向東南傾斜,五代中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也定都開封,也是當時必要選擇吧。

實際上開封作為首都是有地理缺陷的,地處中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北方民族,跨過幽雲十六州,幾天就可以到開封城下。當然位置也不是決定要素,四川的地形最險要,那邊也沒出過長久政權。

國家長治久安,還是在有強力軍隊保護,有全國人民的擁護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風度翩翩的幸福麻醬2020-07-05 07:05:15

交通便利,商賈雲集,經濟發達。

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麼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球球事到2020-07-06 11:54:44

因為自朱溫滅唐建立後梁並定都汴梁以來,除了後唐將首都遷到了洛陽,其他幾國首都都在汴梁,石敬瑭的後晉首都在汴梁,皇宮就是原來他的節度使府,之後的北漢,北周,北宋皇宮都是石敬瑭的節度使府邸,那個時候的汴梁確實是全國經濟文化中心,第一大城市,在此建都一點毛病沒有,但是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汴梁簡直是糟糕透頂,黃河幾次倒灌就差點把汴梁搞死,更別說前面一馬平川全是平原,人家契丹,金國鐵騎直接從幽雲十六州就可以直接殺到汴梁城下!而且太祖不是沒想過遷都洛陽,但是沒人鳥他,趙匡胤一氣之下自己跑到洛陽居住,但是還是沒人鳥他,沒辦法,北宋皇帝地位就是這麼低,仁宗由於皇宮的御花園實在太小想擴建御花園還要跑去跟百姓商量,結果百姓不同意拆遷,這件事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北宋的民風就這麼霸氣,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也許只有在北宋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