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的種類和歷史背景?使用者52907229489542021-04-20 10:08:42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麼a^平方+b^平方=c^平方; 即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如果三角形的三條邊a,b,c滿足a^2+b^2=c^2,如:一條直角邊是3,一條直角邊是4,斜邊就是3*3+4*4=X*X,X=5。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公元前11世紀,周朝數學家商高就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周髀算經》中記錄著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意為: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勾)和4(股)時,徑隅(弦)則為5。以後人們就簡單地把這個事實說成“勾三股四弦五”,根據該典故稱勾股定理為商高定理。

到公元3世紀,三國時代的趙爽對《周髀算經》內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詳細註釋,記錄於《九章算術》中“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即弦”,趙爽創制了一幅“勾股圓方圖”,用形數結合得到方法,給出了勾股定理的詳細證明。後劉徽在劉徽注中也證明了勾股定理。

西方最早提出並證明此定理的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他用演繹法證明了直角三角形斜邊平方等於兩直角邊平方之和。所以在西方,勾股定理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

關於勾股定理的名稱,在我國,以前叫畢達哥拉斯定理,這是隨西方數學傳入時翻譯的名稱。20世紀50年代,學術界曾展開過關於這個定理命名的討論,最後用“勾股定理”,得到教育界和學術界的普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