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褙子有什麼特點?使用者41821916621752752020-02-19 09:17:40

今天小編想科普的是褙子~沒錯,就有這個。褙子,又名背子、綽子,繡?。褙子是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相傳始於唐,盛行於宋元。宋代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觀追求質樸,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襯於公服內,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則外穿,併成為典型的常服款式。褙子的樣式特點褙子在明代被稱為披風。衣襟直立相較於胸前垂下,多為窄袖,衣長一般到大腿下或者膝蓋下,兩側開衩,是極受歡迎的一種常服款式。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繫住,可是宋代的褙子並不用它繫結,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內衣)交帶的形式,表示“好古存舊”。穿褙子時,卻在腰間用勒帛繫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來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褙子一般對襟,兩側從掖下起不縫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著。其寓意人行走之時背應挺直,以扶正人的脊背和身體。褙子的緣由關於褙子的名稱,宋代有一種說法,認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為婢妾一般都侍立於主婦的背後,故稱‘背子‘。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也較方便。褙子原為身份較低的婦女穿著,但因其穿著行走方便,所以發展到宋代以後,上至后妃命婦,下至平民女子,皆喜穿著。宋以後更逐漸演變成為常禮服的一種,是宋代婦女的典型服裝。男子一般則把褙子當做便服或襯在禮服裡面的衣服來穿,而婦女則可以當做常服(公服)及次於大禮服的常禮服來穿。褙子?披風?關於褙子和披風是不是一樣東西,兩者之間有沒有什麼區別,其實現在有很多看法。小編收集各方面資料,總結出以下幾點:明代王圻的《三才圖會》曾說過:“褙子,即今之披風也。”換言之,明清時代的披風,就是宋時的褙子,所以明清時期的披風和褙子其實是一樣東西。而明朝以前的披風,其與褙子是有一定區別的明朝以前的披風將披風與褙子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披風和褙子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是對襟款。但是兩者其實大有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1。 就領子而言,褙子是通領,直白來說就是,領子直接到底。而披風不通領,領子在中間就會斷開。

2。 就長度而言,褙子的長度是既可及地又可及膝,但是披風一般只到膝蓋。

3。 就袖子而言,褙子的袖子有大小袖,披風的袖子一般是中等寬度,長度也比褙子的短,可以露出裡面的衫袖。

4。 最重要的一點,褙子是直筒的,上下是一樣的寬度,而披風是收腰修身的。好啦,今天的古裝小課堂就到此為止~大家要記筆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