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秦半兩和漢半兩?諾言大叔2017-03-09 13:30:01

半兩錢的版式那麼多,我們要怎樣才能區分先秦半兩、秦半兩和漢半兩呢?今天小易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先秦半兩

先秦半兩:鑄法原始、古樸,幕面不甚平整,背面或有銅漬,鑄口寬大而不修平,有上下左右流口;外形不圓,厚薄不均,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圓孔;錢徑較大,錢體較厚;面文“半兩”二字,大小不一,“半”字下橫與“兩”字上橫較短,“兩”字常見“長人兩”。

如何區分秦半兩和漢半兩?

秦半兩

秦半兩:是指秦統一中國後全國流通的錢幣。鑄期為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據傳秦半兩錢文出自丞相李斯之手,玉箸體篆書、氣韻飛動、纖細有力、十分瀟灑。 漢半兩與秦半兩基本上是一脈相承,但是在秦半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區別是客觀存在的。相比較而言:秦半兩粗放原始,漢半兩秀氣精緻;秦半兩厚實不圓,漢半兩平整成園;秦半兩字型灑脫,漢半兩字型規正;等等。只要細心品味,還可以找出許多區別。

如何區分秦半兩和漢半兩?

秦半兩

下面,我們具體地來看秦半兩和漢半兩的辨別要點:

秦半兩標準程度不高,錢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總體上講,要比漢半兩為厚實,邊緣鑄口茬多不磨栩,錢體欠圓,穿不方者亦屬常見,是比較粗糙的錢幣。

秦半兩書體用小篆,筆劃寬長,方中有圓,文字較高挺;“半”字下橫與“兩”字上橫較短,“兩”字除“長人兩”外,更多的是“短人兩”。後期形小穿廣的秦半兩中,還出現“連山兩”。

目前已經認定的秦半兩型別有:原始型(戰國中期)、大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傳形、有郭半兩、小型燈籠半兩、小型(秦後期)、以及在字型方面的差異而形成的型別。

漢半兩主要有:榆莢半兩(秦末至西漢初期,約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錢體輕薄,重三銖上下----秦漢1銖約合現在的0.7克,形同榆莢)、八銖半兩(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仿秦半兩書體,略淺,重八銖)、五分錢(呂后六年,前182年,薄小,孔大,重只為秦半兩的五分之一)、大半兩(西漢早期,字文平整)、四銖半兩(漢文帝五年,前175年,錢文平正,重四銖)、有郭半兩(建元五年,前136年,新鑄的四銖半兩,有外郭,亦有內外郭的,也有稱三分錢)、鐵半兩(西漢早期,湖南一帶,錢體如四銖半兩)、特大型(鎮庫大錢或開爐大錢)。

如何區分秦半兩和漢半兩?

漢半兩

榆莢半兩

榆莢半兩:版式複雜,大小亦相差懸殊。大的錢徑有至20毫米以上者,重2克左右約合當時三銖;小的徑不足10毫米,重僅零點幾克,不及漢制1銖。

較厚重的莢錢,多為一個鎦口,較寬。錢文“半”字下橫與“兩”字上橫較長,筆法隨意,字形方中透圓,少數的似四銖半兩寫法,字形略長;兩字多為“雙人兩”和“連山兩”,“十字兩”所佔比例較少。這種錢大多數為民間私鑄,殘存較多秦錢氣息,表明為漢初鑄。

如何區分秦半兩和漢半兩?

八銖半兩

八銖半兩:筆劃直角方折,字形結構疏郎;錢文平坦,字口極淺。大多“半”字二橫劃等長,有的“半”字下橫兩端上翹;有的“半”字寫法有寬闊方正和狹長,上寬而下窄兩種;“兩”字有“長人兩”、“短人兩”兩種,其“兩”字上橫筆多短而偏向內側,下都呈一個不封口的正方形。

從製作工藝上看,比秦半兩平素輕薄,皆無內外郭。大樣薄肉,錢徑在27—31毫米之間,重量多在3.5—5.5克之間;輪郭齊整,穿孔周正,鎦口有二至四個不等,且較窄,不磨栩。

如何區分秦半兩和漢半兩?

八銖半兩

五分錢

五分錢:五分意為半兩(十二銖)的五分之一,約為1.5—2克之間。形制規整,穿孔較大(11—12毫米);鎦口多為兩個,或居上下,或處上下斜側對應位置。

文字狹長細峻,小篆書,“兩”字多為“十字兩”。

有少數五分錢,肉分高低兩層,錢文半在高處,半在低處,術語稱“蛇目半兩”。

如何區分秦半兩和漢半兩?

蛇目半兩

四銖半兩

四銖半兩: 是官民同鑄的錢幣,一般早期鑄造的“半兩”錢比晚期鑄造的錢為重。根據陝西省博物館貯藏的秦“半兩”和漢“半兩”測定,真資料為:秦的十二銖“半兩”錢,平均重量為8.16克;漢呂后的八銖“半兩”錢,平均為5.44克;漢文帝的四銖“半兩”錢,平均重2.27克;武帝的四銖“半兩”錢,平均為2.6克。

如何區分秦半兩和漢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