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曲牌留了下來,曲調留下來了嗎?國粹繁榮絢麗日2019-10-19 14:12:02

“曲”乃樂曲及樂曲的唱詞。繫有韻文的一種文體。指自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樂曲,如漢以及唐宋的大麴、民間小曲等,皆稱曲。也專指宋以後的南曲和北曲。

“曲牌”即曲調的名稱。如“點絳唇”、“滾繡球”、“一支花”、“海琴歌”等。名色甚多至數千。每隻曲牌均有一定的曲調,其的唱法、數字、句法及平仄,可據以填寫成詞。它吸收了民間的曲詞和綜合旋律變化的韻調伴奏,有些是可獨立成章又可單獨演奏的。但是有的曲牌是有調無詞,只可供演奏用之。其曲調的音節,古時是寫在竹木牌子上的,故稱之為曲牌。

“曲調”是戲曲和歌曲的調子。《國語。周。上》有對樂曲的論述:“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曲即一種韻文的形式,出現於我國南宋和金代,盛行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也是融入戲曲演出唱腔的音樂伴奏。

其實,記載下來的曲調乃“宮調”也。既是戲曲、歌曲中調子的總稱。

宮調(曲調):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徴為七聲,是樂律之本。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如黃鐘大呂之類,以其它聲為主者稱調,如大石、般涉之類。以七聲配十二律,可以得十二宮,七十二調,共為八十四宮調。但俗樂多不全用,如隨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共為二十八調。宋時只用七宮十二調,見:宋張炎《詞源》。明人則用九宮十二調。詳:明沈景《南宮九譜》。但樂曲所用,只有六宮十一調,即黃鐘宮、正宮、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道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角調、高平調、揭指調、宮調、商調、角調、越調、雙調。

而今,揭指、宮調、角調因故已失傳。而留存下來的也是常用的曲調,只有五宮四調。五宮:即仙呂、南呂、中呂、黃鐘、正宮。四調:即大石、雙調、商調、越調。合稱為九宮(調)。

謝邀!再會。

中國的曲牌留了下來,曲調留下來了嗎?

中國的曲牌留了下來,曲調留下來了嗎?

中國的曲牌留了下來,曲調留下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