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小漢字見大歷史2018-01-23 01:56:13

其實,盜墓賊不是絕對都不拿銅錢,這要看「大盜」還是「小盜」!

比如:大盜曹操盜掘的西漢的芒碭山樑孝王陵墓,就將各種珍寶和百萬計的銅錢一掃而空,片甲不留: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我們知道芒碭山是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家的地方,所以是劉漢的「龍脈之地」,一般是把最重要的家庭成員封在這裡。

而梁孝王劉武也地位也非常顯赫,劉邦的孫子,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兄弟,漢武帝的親叔叔: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史書上記載竇太后經常賞賜梁孝王劉武,漢景帝開始也很喜歡這個弟弟,他分封地也漢代最富裕的梁國,所以,他的墓葬隨葬品豐厚,是可想而知的一件事,曹操想必也是知道的。

《三國志》記載:曹操帶兵入芒碭山挖了梁孝王的墓得到「金寶萬斤」: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東漢建安七子之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而操率將校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陳琳在檄文中罵曹操的閹宦之後,後來曹操破袁紹,把陳琳活捉,質問陳琳你為何罵我祖先十八代?但是沒有質問「摸金校尉」的事,可見這不是袁紹輿論上造謠汙衊。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史書記載的梁孝王陵偶然在河南芒碭山被發現,梁孝王陵果然是空空如也: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後來陸續在芒碭山中發現很多西漢崖墓,顯示這個地方是一個西漢皇家陵園,下圖中的柿園、保安山都發現過漢代王侯級別的墓葬。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現在學界一致認為與史書記載是十分可靠的,梁孝王陵確實被曹操盜掘一空。除了梁孝王的妻子李後墓中有少量的文物出土,地位顯赫梁孝王墓別談珍寶,一個銅錢都沒有。

而芒碭山另一個漢代王侯級別的墓葬中,金玉滿堂,還有成噸的銅錢: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引自:閻根齊。 (2001)。 芒碭山西漢梁王墓地。 文物出版社。頁121、圖版36

我們再來看,與梁孝王同級別的一些漢代王侯的墓葬,都發現了大量的銅錢。

如:河北滿城陵山發現西漢早期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的銅錢: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中國社會科學院。 (1980)。 滿城漢墓發掘報告。 文物出版社。圖版150

還有諸如漢代海昏侯劉賀墓葬中的錢幣: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史書上記載曹操運輸了幾船隨葬品,完全是搜刮一空。因為像曹操這種軍閥,完全無需顧忌小盜墓賊要顧忌的風險。

銅錢是青銅做的,金屬貨幣不是今天的信用貨幣,靠的是本身價值,曹操完全可以融毀以後再鑄造當時通行的貨幣。

綜上所述,大多數時候,盜墓賊不拿銅錢的原因很簡單:

1、風險過大。

對一般的小盜墓賊說,盜取到前朝的貨幣,當朝又不能用,銷燬鑄錢,他們不具備這樣的資源,或者說風險太大,不值得。所以不如直接拿流通性較好、價值較高、體積較小的金銀物品。

而盜取當朝銅錢貨幣的機率是很小的,一般盜墓之風大規模盛行都是國家分裂、時局動盪,禮崩樂壞,權貴統治失效的時候,已經無法有效震懾,所以屁民才敢盜墓呀!雄主臨朝,統治有效,有多少盜墓的?

中國盜墓成風的三個時代: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民國,都是大分裂失序時期,民不聊生,軍閥混戰,軍閥明目張膽,有組織的盜墓。

對以祖先崇拜的漢民族來說,挖人祖墳是罪大惡極,祖墳被毀是奇恥大辱。

王羲之的《喪亂帖》就是得知自己的祖墳被北方蠻族挖了以後,極其悲憤心情寫下的。

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連滿清韃子都知道不毀明朝的陵墓,籠絡漢人,民國的軍閥可謂是沒有底線。

2、古代沒有收藏錢幣之風,無需求市場。

有需求才有市場,有市場才有價格。儘管中國從漢代開始就有好古收藏之風,皇室、達官貴人、文人雅士都收藏古物古器,主要收藏品是青銅器、陶瓷、字畫、古玉等,並沒有收藏錢幣的風氣,或者說極少人收藏。錢幣收藏之風大概是近代才興起的。

除了極少數涵載「歷史資訊」的銅錢可能有價值,一般價值都不大。古代收藏家學者,對銅錢考據和研究極少,就算銅錢中有很難獨特的歷史資訊,知道的古人也很少。

3、物以稀為貴,銅錢數量太多,製造工藝簡陋。

「物以稀為貴」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一般墓葬中銅錢都是大量的出土。中國使用銅錢當做貨幣,有數千年曆史,也比較容易儲存,一般存世量很大,製造工藝簡單粗糙,非常容易仿造。

盜墓賊主要是為了求財,一句話管總:銅錢完全不值錢!

盜墓賊挖到銅錢,又不能使用,就算有能力和資源融毀重鑄,風險是極大。古代銅錢又多又常見,毫無藝術和收藏價值,古玩市場也賣不出去,盜來幹什麼?完全和盜墓付出的成本不成比例。

我見到有答案說是「忌諱」,挖別人祖墳的人,盜墓為生的人,你認為會在乎這些「忌諱」??

好比:一個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暴徒,會因為沒有扶老奶奶過馬路而良心不安?

————————————————————————

果然是盜墓賊最瞭解盜墓賊。

史書記載:曹操生前倡導「薄葬」,遺書交代自己的兒子「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樹」「無藏金玉珍寶」,而他的兒子曹丕很清醒的認識到:未有不亡之國,亦無有不盜之墓。

曹氏父子知道:厚葬加上高大的陵墓,太招搖了,一到亂世就成了四方盜賊的「提款機」。

中國歷史書果然逆天,考古學家找到曹操墓葬——安陽高陵,蘇東坡惺惺相惜的那個「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一世之梟雄」,墓葬極為樸素,一件價值連城的東西都沒有: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但曹操的歷史地位,讓每一件樸素的隨葬品都價值連城,成為華夏民族無可估量的財富: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據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民盜掘電纜線成風,光纖普及以後,一些盜賊不知道光纖中只有玻璃,照偷不誤,造成的損失巨大。我小時候經常在報紙上電視上看到,偷電纜光纖被槍斃的人。(當時《刑法》:破壞通訊裝置罪》是有死刑的)。

當時又沒有攝像頭監控,而通訊設施跨越千山萬水,很多在荒郊野嶺,根本就無法有效監控,後來國家在這些通訊設施上寫了八個字:「光纜無銅,偷盜無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偷光纜的行為。

古代的盜墓賊為什麼都不會拿走墓裡陪葬的銅錢?

這跟一代梟雄曹操「薄葬」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