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奏鳴曲賞析?使用者41117908040505892020-04-07 13:18:26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作品27/2,是路德維希·範·貝多芬於1801年創作的獨奏鋼琴作品,別稱“月光奏鳴曲”(德文:Mondscheinsonate)。

這首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該曲於1801年夏天在匈牙利作成。據稱,此作品題獻給貝多芬17歲的學生裘莉塔·圭齊亞蒂(Giulietta Guicciardi)。據說貝多芬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月光”的別稱貝多芬自己在該作品(以及前一首作品)的樂譜上都使用了“幻想曲一般”的字樣。“月光”的名字來源於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的一篇評論,他將該曲第一樂章的朦朧氣氛與琉森湖夜晚的月色相比。然而據評論家費舍爾所說,這個名字極具誤導性,並非貝多芬的本意。他更指出貝多芬在手稿上有對莫扎特《唐·喬望尼》的備註,其中點明唐璜殺人後的音樂也是升c小調,且與貝多芬作品的第一樂章有相近之處。亦有人稱此樂曲表達了對裘莉塔·圭齊亞蒂的愛意,甚至稱後者即是所謂“不朽的愛人”。後人根據“月光”的名字編出了相關的傳說,其中一篇名為《月光曲》的文章被收錄入了中國大陸的小學課本。第一樂章首樂章(遲延的柔板),升c小調,二二拍,十分粗糙的奏鳴曲式(其第二主題並非在屬調上,而是在不相關的b小調上)。樂章以左手的八度音和右手的三連音琶音開頭,漸漸引入右手旋律;同時,右手的三連音固定節奏型依然不停,一直貫穿全曲。力度非常弱,多標註有“pp(很弱)”,最響處也不過是“mf(中強)”。該樂章時長約6分鐘。該樂章氣氛沉著、朦朧、有著靜想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柏遼茲評論說:“這是人類語言所不能描述的詩篇。”他亦將右手的旋律稱為“追悼”,這與“月光”的解讀大相徑庭。即便在貝多芬的時代,該樂章也享有盛名,甚至到了令貝多芬煩惱的地步——他對自己的學生卡爾·車爾尼說:“我絕對寫過更好的東西。”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四三拍。是較常規的諧謔曲,包括諧謔曲主題和三聲中部,之後諧謔曲主題再現一次。採用了升c小調的和聲大調降D大調(之所以稱“降D”是為了記譜識譜上的方便)。樂章時長僅2至3分鐘。該樂章篇幅短小,主題簡短(四音固定音型),有多次重複;較為平靜、優美,充當前後兩樂章之間的橋樑作用。李斯特稱之為“兩道深邃的鴻溝間的一朵小花”。第三樂章激烈的第一主題、較平和的第二主題、特強的高潮。末樂章(激烈的急板),升c小調,四四拍,奏鳴曲式。該樂章是全曲的重心,也是貝多芬實驗性質的一曲。第一主題是右手爬升的琶音,左手是強烈的斷奏。第二主題較如歌,與第一主題交織細密。發展部開頭回顧了兩個主題,並在再現部結尾處達到戲劇性的高潮。該樂章時長約5至6分鐘。該樂章情感爆發十分激烈,有許多快速的琶音、顫音和誇張的表情記號,對於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體驗有著很高的要求。查爾斯·羅森曾就該樂章說過:“這是對情感的不羈表達,直至二百年後的今天,其激烈程度依然令人驚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