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共有多少院士?手機使用者zty216783942021-04-25 10:51:32

從重慶市科委以及各高校瞭解到,截至目前,在渝兩院院士共有16位。

他們是:楊世中,重慶人,1960年畢業於重慶大學、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通訊、雷達、飛行器測控等多學科的研發工作,首次在我國研製出傳輸型衛星遙感系統。

鮮學福,四川閬中人,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名礦山安全技術專家,煤層瓦斯(煤層氣)基礎研究的開拓者。長期從事礦井煤層氣理論及其工程應用方面的研究。

周緒紅,湖南南縣人,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重慶大學校長。長期致力於建築結構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工程實踐。主持完成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專案與“十一五”科技支撐重點專案等研究與開發專案50餘項,是我國在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

楊永斌,福建省金門縣人,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研究領域包括:結構非線性理論、橋樑動力理論、和列車波動傳播分析法。

李文沅,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長期致力於電力系統可靠性和風險評估、電力系統規劃和執行、電力系統經濟安全分析的研究和工程實踐,同時在電力系統機率應用、智慧電網、電力系統大資料、電力資產管理和電力系統自持性方面進行深入的開發性研究。

潘復生,浙江省蘭溪市人,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長鎂合金、鋁合金、工具鋼、複合材料、稀土和複合礦綜合利用、計算機在材料中的應用、薄帶鑄軋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

田村幸雄,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著名風工程專家,是日本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專案負責人、日本COE(2003-2007)計劃負責人、Global COE專案風工程專題的負責人。研究方向為風工程、結構風振控制,結構響應監測與動力模型修正。

程天民,江蘇宜興市人,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教授。曾14次參加中國核試驗,發現並命名了“骨髓巨核細胞被噬現象”,研究成果居於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首創了中國唯一的複合傷研究所,被譽為中國防原醫學特別是複合傷研究的開拓者。

王正國,福建省漳州人,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是中國衝擊傷、創傷彈道學、交通醫學研究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孔祥復,生於重慶,原籍湖北陽新,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子生物學家。在全世界第一個研製出用於臨床治療的α干擾素,在創立國際上第一個重組人干擾素的工業化生產流程發麵作出了關鍵性的貢獻;他首次發現了Ras基因引起癌變需要磷脂酶C及神經生長因子對Ras訊號的作用;研究了多種來源於植物的抗腫瘤藥物的結構、功能及性質;他闡明瞭HCG製品抗HIV的作用機理,為抗HIV藥物的研製提供了新思路。

卞修武,安徽壽縣人,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病理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擅長神經腫瘤病理診斷與研究。

向仲懷,重慶武隆人,1995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西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前身之一)校長。國際著名蠶學專家,農業部蠶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建立我國第一個家蠶基因庫,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構建了家蠶全套染色體的連鎖檢索系統和全套染色體標記的近等位基因系。

袁道先,浙江諸暨人,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就讀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南京礦專。現為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水文地質學專家、岩溶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學、岩溶學學科帶頭人之一,為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岩溶環境地質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岩溶方面,擁有眾多成果,不僅使中國岩溶研究處於國際學術前沿,也推動了全球的岩溶研究。

鄭穎人,浙江鎮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人,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同濟大學。現為陸軍勤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岩土工程專家,1992年主持“重慶輕軌工程合理埋深與結構型式”專案,首次提出硬巖地層中淺埋洞室上地表下沉量的監控標準,優化了車站設計。1993年提出利用巖體與地下工程本身承載力的構想,為自貢市解決了淺埋洞室上建高層建築的難題。

鄧文中,廣東肇慶人,2000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畢業於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現為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和技術總監。橋樑建築工程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他開創和發展了橋樑工程理論,研究發明“拉索掛籃法”,提倡“板式”橋樑。引進和改良造橋機械、施工設計的特殊途徑和先進方法。是世界斜拉橋和節段橋樑特殊結構的設計施工領導者。

張景中,河南省汝南縣人,1995年10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重慶郵電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計算機科學家、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學家。提出了面積解題方法,並用之於機器證明的研究,使幾何定理可讀證明的自動生成這個多年來進展甚小的難題得到突破。創立計算機生成幾何定理可讀證明的原理和演算法,這項成果被權威學者認為是使計算機能像處理算術一樣處理幾何工作的“里程碑”。創立定理機器證明的數值並行方法的原理和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