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衽是什麼樣式的衣服?使用者12091014009376842019-11-17 23:50:56

漢服,為以漢民族為基礎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黃帝制衣,交領右衽。中國漢族的漢服領子都是右衽的,左邊那片包住右邊那片。也就是說領子的樣子看起來應該是字母y形狀的。這個是中國漢族人服裝的特性。按照中國古代習慣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數民族才穿左衽的。唐朝孔穎達注《禮記》時稱:“生鄉右,左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鄉左,示不復解也。”表明漢族使用右衽可能與相對先進的生產力水平有關,而左衽表示“不復解”,故又為漢族逝者服飾。周邊落後民族基於生活方式而使用左衽可能也是為了便利,例如衣襟左掩能夠較少地影響拉弓射箭的右臂的活動範圍,又能更多地保護右臂不受到傷害,並且方便左手從懷中取放物品,以便騰出右手使用武器。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與中原服飾明顯有別。孔子曾讚揚管仲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翻譯成白話就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就被異族統治,象他們一樣披散著頭髮,穿大襟開在左邊的衣服了。他還有一句名言:“吾不左衽。”就是說,我不穿左邊開襟的衣服。為什麼?因為當時只有少數民族,比如胡人之類,才穿左開襟的服裝。所以,孔子(包括大多數中原人)認為,左開襟是異族的服裝,不屑著身!甚至到了戰國時代,趙國英明的君主趙武靈王要強大自己的軍隊,推行胡服騎射遭到了眾多人的反對。但是,趙國所用的“胡服”並非西北民族的服裝,是中原民族原有的服制,只是用為衣短袖窄,類似於西北民族之服,所以被俗稱“胡服”。其實還是有右衽交領的特徵的,是漢服的一種樣式。可見服飾之別是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不同。左衽是明初女子裝對前代的慣性延續,很多早期的女性畫都有體現,後來女裝大多用右衽,但左衽仍然存在明代中後期的容像裡也能看到穿左衽上衣的女子形象甚至到清代,民國還有女裝用左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