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為什麼要分先煎、後下、包煎和另煎,這有什麼說法和意義嗎?中醫科院藥學博士2021-08-03 18:24:41

要說中藥的煎法,現在如果在藥方代煎,估計都是用不鏽鋼裝置煎一次吧。可傳統的煎法通常是”水煎兩次,混合服用“。

不過中醫界有一本關於煎藥和服藥的傳奇書籍,就是一個裝車道士偷偷留下盜墓賊車上的敦煌遺書《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一書中記載的中藥方劑,煎法都是水煎一次,然後根據方證需要在服用。

相傳為南北朝時期陶景弘所著的《本草經集註》中記載中藥的煎法:”煮湯,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數依方多少,大略二十兩藥(注意那時的兩和我們現在的兩不一樣),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為率。然則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

這裡所說的是中藥的煎法和用水的法度。

那現在你去中藥房或中醫生給你開的中藥中,為啥在有的中藥上註明包煎、先下、後下呢,這有什麼意義嗎?

中藥為什麼要分先煎、後下、包煎和另煎,這有什麼說法和意義嗎?

中藥為什麼要先煎?

通常中藥先煎的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金(礦物質類)藥和介殼類藥物。

比如中藥中的礦物類藥有磁石、石膏、赭石;介殼類藥物有牡蠣、龍骨、石決明、珍珠母、龜板以及鱉甲等。

這些藥物先煎的原因是,他們結構緻密而堅硬,如果和其他藥物一起水煎,則這些藥物的有效成分難以煎出,所以對它們通常還會打碎後先煎個一刻鐘到半個小時,而且其時間要從水開後算起。然後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

第二類藥物是有毒的中藥,比如生川烏和生附子這些藥物,先煎它們的目的是要解毒、去毒或降低毒性的目的。

所以這些有毒性的藥物通常會先於其他藥物水煎,然後再下入其他藥物同煎。

中藥為什麼要分先煎、後下、包煎和另煎,這有什麼說法和意義嗎?

有的中藥為什麼要後下?

與上面說的中藥先煎的目的正好相反,後下的目的就是要充分保留藥物的藥性。

後下的藥物,通常主要是芳香藥、揮發油類藥和不耐煮的藥。

這類藥像薄荷、藿香、佩蘭、白蔻仁、砂仁、大黃等。

因為這些藥水煎的時間久了容易讓他們的氣味耗散,藥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性。

這是鑑於這些藥物的有效成分大多是揮發油,比如薄荷所含的揮發油有發汗。解熱功效;佩蘭所含的揮發油對流感病毒有所抑制作用;藿香、白蔻仁、砂仁等調整胃腸蠕動、促進胃液分泌的功能,這些都是所含的揮發油,如果水煎的時間長了,揮發油大量逸失,就會削弱它們的功效。

而有的藥物則是因為含有不耐高溫的有效成分,水煎的時間長了也會影響藥效,例如鉤藤所含的降壓成分水煎半個小時就會破壞部分成分,降低降壓作用。所以,對於不耐煎的藥物也採取後下的方法,也就是等其他藥物快煎好的時候,再加入這類藥物,只煎5到15分鐘即可。

中藥為什麼要分先煎、後下、包煎和另煎,這有什麼說法和意義嗎?

為什麼有的中藥要包煎?

至於部分中藥包煎的理由,則是它們主要是粉末類、帶有刺激性絨毛或煎煮後能讓藥湯便粘稠的種子類藥物。

粉末類藥物像蒲黃、伏龍肝、以及六一散等散劑、丸劑,如果不包起來,它們就會讓藥湯混濁,難以下嚥。

而含刺激性絨毛類的藥物,像批把葉、旋復花和白茅花等,更是適合包煎了;如果它們直接入鍋水煎,絨毛不容易澄清,服用後會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而顆粒狀的種子類藥物,如車前子、葶藶子以及秫米類等,入煎後可以讓藥湯變得粘稠不易過濾,而且常常粘在藥罐周圍或底部,容易煎焦。所以這類種子類藥物也適宜於包煎。

包煎的具體做法就是把藥物包在布或棉布縫成小口袋,裝入包煎的藥物後,紮緊口袋,放進藥罐中水煎即可。

中藥為什麼要分先煎、後下、包煎和另煎,這有什麼說法和意義嗎?

為什麼有的中藥要另煎?

有的時候,中醫生給你的藥方中,個別藥物要註明“另煎”兩個字,這又是為什麼呢?

另煎的意思就是不和其他藥物一起水煎。

另煎的藥物通常都是貴重的藥物,像人參、犀牛角、羚羊角等。

因為這一藥物價格昂貴,用量又少,如果和其他藥物一起水煎,藥汁會被其他藥物吸收包括藥渣吸收,浪費;再者,也是為了讓這些藥物的有效成分更加被充分利用。

單煎的時候,可以多煎幾次,機能提高療效,還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看了這些回答,你是不是認為中藥水煎也是蠻有學問的呢?

關注我,用嚴謹態度,科普健康;用愛心,傳播快樂

中藥為什麼要分先煎、後下、包煎和另煎,這有什麼說法和意義嗎?郭偉峰232021-07-30 16:27:41

藥物的煎法和服法有多種多樣,它是根據病情和藥性決定的。煎服方法恰當與否,與藥效的發揮,療效的好壞有一定關係。1。煎藥法:煎藥容器以陶砂罐、搪瓷器為宜,忌用鐵器。煎時將藥物放入容器內,加溫水浸過藥面,攪拌,待藥浸溼,再行煎煮。①先煎:礦物、介殼類藥,因質重而堅,難以煎出,應打碎先煎至一定程度,再下他藥,如石膏、代赭石、牡蠣、鱉甲。某些毒性藥,因久煎後能減低或消除毒性,故也先煎,再下他藥,如川烏、草烏、附子等。②後下:芳香藥、清熱藥、解表藥,不宜久煎,應將一般藥煎好時再下,同煎10~15分鐘,以防有效成分散失或改變藥性,如薄荷、木香、大黃等。③包煎:質量輕、細小的、花粉類的,以及細小種子類的藥物,入湯劑需要用紗布包好,進行煎、煮,以防止其漂浮在水面上不利於煎、煮,如蒲黃、葶藶子、菟絲子、車前子、滑石粉、海金沙、旋覆花等。④另煎:某些貴重藥,為了儘量保證療效和劑量,減少與他藥同煎時的影響,故另煎,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⑤烊化:膠類藥,粘性大而易溶,若同煎易粘鍋焦糊,或粘附他藥影響浸出,應將他藥煎好後,置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如阿膠、鹿角膠、飴糖之類。⑥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後服用,如芒硝。⑦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採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藥粉溶於藥液中服。這樣既有利於發揮藥物的作用還又可節省藥材。如三七粉、羚羊角粉、牛黃粉等。2。服法:根據病情和藥性決定服藥方法,服藥方法當否,與藥物療效有一定關係。①服藥時間:補益藥或下焦病,宜食前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或上焦病,宜飯後服;安神藥宜睡前服;急性病不拘時服;慢性病應定時服。根據病情,有的可一天數服,有的可煎湯代茶頻服。個別方劑有特殊服法,如雞鳴散,應在天明前空腹服。②服藥劑量:湯劑一般每天一劑,分二次或三次服。慢性病也可一劑二天服,或隔日一劑。病情嚴重,如急性病、高熱等,可每天服二劑或三劑。如系丸、散、膏、酒等,應定時服用。應用發汗、瀉下藥,一般以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③服藥溫涼:一般湯劑宜溫服,寒性病宜熱服,熱性則宜冷服。真寒假熱藥冷服,真熱假寒又宜寒藥熱服。有些藥物熱服易引起嘔吐,則宜冷服,如香薷。對嘔吐不止者,可少服、頻服或改變劑型。對神志昏迷或牙關緊閉者,可鼻飼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