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瓷器火石紅怎麼形成的?使用者18705713591102019-11-28 16:40:50

火石紅,俗稱“窯紅”或“枇杷紅”,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別是元、明、清景德鎮瓷器和龍泉瓷器露胎處所出現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象,它實際是由於胎土中存在的鐵分子在高溫中流動聚集,燒窯結束時在冷卻過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現出來的色調,一般都附著於瓷器的胎釉結合處。其分佈的特點是與胎釉結合處成平行的、寬窄不一的火石紅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 胎釉結合線,火石紅晶體密度就越大,顏色就越濃重,隨著遠離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紅晶體的密度和顏色也就越淺淡直至消失。一般來講真火石紅多由胎釉結合處析出,色澤柔和鮮豔,和諧自然,越遠離胎釉處火石紅色澤就越淺淡;而假火石紅在器物胎底隨處可見,色澤深淺不一,或過濃或過淡,很不自然。放大鏡下觀察,真火石紅晶瑩閃亮,深入胎內,與胎土融為一體;而假火石紅則缺乏生氣,浮在胎體表面。火石紅的真正形成原因是由於元明清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胎是由瓷石或瓷石加高嶺土而燒成的。瓷石和高嶺土中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鐵,瓷石中的鐵元素多數以鐵的氧化物晶體的形式存在,而高嶺土中的鐵元素則是以膠體鐵離子的形式存在於胎土之中。鐵元素在1200℃以上的高溫燒瓷過程中就會形成瓷鐵礦晶體,出窯後磁鐵礦晶體經過長期的氧化和分解就會形成褐鐵礦,也就是我們常見到的火石紅。實驗礦物學的理論和我們實際所觀察到的情況相吻合,我們實際觀察到的情況是:瓷器在出窯時是不會有火石紅的,因為出窯時是磁鐵礦在短時間內是不會被氧化成火石紅的,我們所看到的古瓷上的火石紅痕時由於磁鐵礦長期氧化分解而生成的次生礦物,不是燒出來的,而是長出來的。我們所見到的火石紅都是經過百年以上的時間氧化而成的。這與傳統觀念認為火石紅是燒窯時降溫階段二次氧化而形成是不同的。 垍頭條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