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是科學還是藝術,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趙世瑜2017-12-09 14:25:00

這個問題可太專業、太小眾了,估計不會有多少網友有興趣。不過,既然邀請作答,我就簡單概括地努力回答一下這個延續了至少兩百年、且眾說紛紜的歷史哲學問題吧。

大家都知道歷史的英文是history,有人解釋說,就是“他的“加“故事”。我們也知道在古希臘神話中,有司藝九女神繆斯,歷史女神克里奧就是其中之一,這說明在古代西方,歷史被視為文學藝術的一部分。在中國的上古,“史”是一種巫,他們記錄下來的,就是“史”。我們看到的甲骨文(占卜記錄)就是這類東西。那個時候,人們沒有科學的概念,關於過去的重要的值得記憶的東西,往往通過後人視為史詩、神話這類東西流傳下來,所以《伊利亞特》、《奧德賽》等等,也是最早的歷史,只是今天被視為文學。

到了被稱為“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後來著名的近代歷史哲學家克羅齊還說,他寫的東西與宗教、神話、傳奇、史詩、譜系學等等連在一起。但從這以後二者漸漸分離了。不過,克羅齊也說,從古代到後來,還是有很多人根據寫作的辭藻是否華麗、散文是否漂亮、故事是否動人來評價歷史書寫得好不好。

但是,到了文藝復興以後,人們開始在比較寬泛的意義上,將歷史視為科學;到了近代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社會科學迅速興起以後,歷史學也被認為可以成為科學。19世紀最有影響的德國史學家蘭克就曾宣稱歷史學可以成為一門“不折不扣的科學”。具體的辦法,就是對史料進行嚴格的批判性的檢驗,從而獲得客觀中立的歷史事實。

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信心十足的論斷遭到極大的質疑。英國史學家卡爾在他著名的《歷史是什麼》一書中說:“當有人斷然告訴我,歷史不是科學時,我也不會過分憂傷。”美國著名史學史家、剛剛過世的伊格爾斯在其《歐洲史學新方向》一書中說:“信心十足地撰寫一部科學的歷史已變得日益困難。”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們認識到,歷史研究唯一的依據就是史料,但史料是零散的,特別是人的主觀意志創造出來的,不可能純客觀。所以說,說歷史具有極為強烈的主觀性是沒錯的。哪怕有再多的史料,史學家都輕易不會下一個確定無疑的結論。他們的職業習慣要求他們儘量用可能、或許這樣的字眼,而不會輕易說肯定、無疑這樣的詞彙。

但是,史學是否就因此成為藝術或者虛構的同義詞了呢?多數史學家仍然認為,不是這樣的,雖然史學不是科學或者社會科學,但卻具有科學性。即,它始終以追求真實為目標,並想方設法尋找真相,能距離真相接近一步就是一個成就,而文學或藝術並不一定如此(它們可以求真也可以不求真)。因此,求真是史學與藝術之間最本質的區別。

我個人的看法是,歷史學既不是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也不是藝術;既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又以追求客觀為目標,因此是一門獨特的人文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