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說到雙離合給人的感覺就是可靠性不高?尐瞇2017-02-14 15:14:38

變速箱問題從來,注意,從來不是車企召回的主要問題,直到2003年,大眾推出了DSG,開創了歷史的先河。 看近幾年雙離合在中國的累累戰績: 2013年,大眾因為DSG問題召回102萬輛大眾汽車,涉及車型包括寶來、CC、邁騰、高爾夫,以及斯柯達部分車型。2016年,現代起亞召回途勝、KX5的雙離合車型,共計14萬輛。此外還有一些車企利用制度漏洞避開了召回:福特旗下的福克斯、蒙迪歐等搭載雙離合的車型,自上市以來一直飽受群眾投訴,但福特鐵骨錚錚頂住了壓力,堅持不召回(其實福特在美國也是這個風格,召回的主動性墊底,可謂表裡如一),最後全系棄用雙離合,改回6AT,大團圓結局。通用別克旗下的國產車型只要與雙離合沾邊的,沒有一款不上投訴榜的,但是通用大財閥也不失為一條硬漢,不但不召回,到現在連補救措施也沒有。比亞迪 自主研發的6DT25雙離合因質量問題,被車主集體投訴,涉及車型超過10萬輛,但比亞迪也不召回(實際召回也沒用,就這個水平),直接延長質保,皆大歡喜。廣汽自主研發的7G-DCT變速箱,搭載於傳祺GS4。這款變速箱存在嚴重設計缺陷,由於廣汽能力有限,只能學福特改用6AT,但這款車傳祺已經賣了超過30萬輛,如果召回,這兩年算是白乾了,所以傳祺的策略依然是不召回,然後推出的新款車型分為雙離合和6AT兩個版本,價格一模一樣,任君挑選,老百姓們喜大普奔,讓我們為傳祺的公關點贊。 以上就是現狀,所以雙離合的可靠性沒什麼好討論的,就是差,墊底的差。 雙離合技術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出現,只是被AT變速箱在可靠性上碾壓之後,發展就陷入停滯,直到80年代雙離合在賽車界大放異彩。家用車的雙離合潮流是怎麼興起的?歐洲車企為了躲避排量稅,不斷推出小排量渦輪增壓車型,由於渦輪增壓的扭矩偏大,當時奧迪擅長的CVT變速箱不能承受這麼大的扭矩,而AT變速箱又不會造,於是開發相對更容易的雙離合變速箱。 大眾一直沒有製造自動變速箱的能力,透過與博格華納合作,由後者提供核心部件,雙離合的研發相對來說就容易太多了,DSG從研發到上市,只用了不到5年。大眾的6速DSG是博格華納提供核心技術,2003年量產,7速DSG則是魯克公司提供核心技術,2008年量產,為了維持高階形象,其製造成本一直諱莫如深,但透過7速乾式雙離合的結構可以推測,沒有行星齒輪和液力變矩器這兩個費錢的零件,製造成本低於AT變速箱,總體和CVT成本差不多。大部分低端車型搭載的都是7速乾式雙離合。所以,從一開始,家用車上的雙離合變速箱就不是什麼高階技術,只是為了迎合排放標準的副產物,同時也是為了降低造車成本。大眾洗腦式的宣傳TSI+DSG黃金組合,其實也是借了保時捷賽車的東風,80年代席捲各大賽事的保時捷962,搭載的就是渦輪增壓+雙離合動力組合,在人們眼中,這個組合有了光環,代表的是效能,而這個效能組合竟然下放到10來萬的家用車型,老百姓怎麼不集體高潮呢?但是保時捷賽車上搭載的水平對置6缸雙渦輪增壓發動機,和大眾的1。4T發動機能相提並論嗎? 保時捷自創的全球最領先PDK雙離合技術與大眾家用車上搭載的7速乾式雙離合,又有什麼關係?把賽車和家用車混淆,這本身就是車企在偷換概念,車主大都不明白這些差別,盲目跟風,這是渦輪增壓+雙離合的家用車在中國大行其道的關鍵。 美國人就不吃這一套,美國諮詢公司HIS Automotive對此做過統計:AT變速箱佔到銷量的八成,然後是CVT車型,雙離合車型的銷量是墊底的,連MT車型都不如。2016年美國新車銷量中,雙離合車型僅佔3。5%。 家用車的渦輪增壓+雙離合組合,是排量稅逼迫下的畸形產物,其可靠性和實用性都無法和自然吸氣+AT變速箱組合相提並論,卻在車企的大肆鼓吹下,好像成了大勢所趨。 在群雄並起的階段,任何斷言某項技術是未來的言論都只能是一種營銷手段。而渦輪增壓+雙離合這個組合從誕生之日起,就非常不可靠,雖然車企透過數十年的更新迭代,產品的可靠性和舒適度已經大幅提升,但是依然遠沒有達到平均水準。 車企這種為了躲避稅收和自身技術弱項,推出不成熟的技術以謀求市場佔有率的行為,是極端不負責任的,本質上就是拿老百姓做小白鼠,都是在拿你兜裡的錢,來幫他交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