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別樣風花雪月2019-02-11 21:15:52

這點可以看看被招安的宋江等人,在我國曆史中,正統性的重要性一直不言而喻,而太平天國縱然轟轟烈烈,與清庭隔江而治,但總歸是“造反”,“不臣之心”,難得天下民心民意,加上最終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小富即安,沒有遠大的政治眼光,還是一個重複的王朝更替,沒有實現社會變革,沒有跟上歷史的腳步~~太平天國的失敗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缺少一個有力的領導和理論指導,散沙一盤是必然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蘑菇雅說2019-02-12 00:11:44

你好,太平天國運動持續十多年,但為何到了後期,許多的將領都主動向清軍投降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太平天國的內部的混亂。在太平天國建立之後,洪秀全搜刮了不少財富,一下子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民變成了人人恭維的天王,這讓他的內心也不是這麼想繼續打仗了,反而更想在天京享樂,而在此基礎上,太平天國內部高層的領導中一些人卻想要繼續擴張下去,這也導致了高層領導內部的意見不合,也發生了內部集團的權力爭奪。後來發生了我們所知道的“天京事變”。在這一次中,不僅是處理了一些政見不合的將領,洪秀全更是藉此機會剷除異己,鞏固自己的權力,例如是誅殺楊秀清。這樣的行為也讓一些將領寒心和恐懼,於是他們選擇了投降於清或者率軍出走,例如石達開。這樣也應了一句話: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

2:信仰的缺失,政權沒有了核心凝聚力。太平天國運動起初是以傳播拜上帝教而將群眾聚集起來。但是後來在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的領導階級貪圖玩樂,廣修宮殿,勤納後宮,全然沒有了當初共患難,身先士卒的精神。但是太平軍計程車兵同時大多也是拜上帝教的教眾,試問當你發現你的天父都未能按教義去做事的時候,你的信仰還會存在嗎?而這,也導致了許多士兵和中下層將領向清軍投降。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

3:拜上帝教群眾基礎薄弱,太平軍信奉的事拜上帝教,是信奉一個主神的。但是中國民眾受佛教道教的薰陶,是信奉多種神明的,甚至連拜祭祖先都不被拜上帝教允許,這怎麼可能被民眾接受呢?這也是西方教派無法在中國盛行的原因。而在天京被圍困中,缺少了群眾支援的太平軍又怎能堅守呢?因此每日主動向清軍乞降的人數眾。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

4:太平天國政策不符合當時實際,而且傷害了將領們的利益。《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於1853年頒佈的—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的制度,這一制度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我們暫且先不談這一制度的空想性與難以實踐性。我們可以站在太平天國將領們的角度想想,當初起義大多是生活所逼,被逼無奈,揭竿而起,所以可以說他們起義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的。但是這一制度的實行,平分土地,這就相當於否認了將領們的努力,要將財產交於國家分配,試問他們會願意再為這個王朝效力嗎?因此選擇投降清軍。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也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的交流。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青衫素人2019-02-20 20:28:41

歸根結底,無外乎太平軍兵源的“劣根性”,以及太平天國本身的政治制度缺陷。

什麼叫劣根性?

太平軍中充斥著大量的投機分子,這些投機分子的出身也是五花八門。有地痞流氓,也有富豪士紳,甚至還有清政府基層的文官武將,這些人雖然出身各不相同,但他們投機倒把的目的就是為了混口飯吃,順便藉著亂國戰事“飛黃騰達”。所以說長毛被稱呼為“亂國賊寇”實在不過分。正因為如此,無論從清政府的角度來看,還是太平天國的角度來看,這些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真心”。太平軍來了,他們順勢加入太平軍。清軍來了,他們又搖身一變成了“順天護國”的清軍。一旦戰場上的形勢有所惡化,他們就表現的極為動搖,甚至叛變,為了高官厚祿出賣自己的同袍。這無疑才能成為壓倒牆頭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這其中,為了貪圖榮華富貴去主動向清軍投降的太平軍將領佔據了降將中的絕大部分。這種降將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大多帶著自己的部隊成建制主動投降,光一次性投降五六萬人這種就有好幾起。

就比如納王郜永寬、保王童容海等等投降時都是在部隊建制完整,兵力雄厚的情況下。從頭到尾沒有和清軍進行一次戰鬥就主動乞降。當這些投降事件發生時,雖然有忠於太平天國事業的將領勇敢地站出來,對背叛者進行阻撓甚至戰鬥,但大多都無濟於事。

而這些太平軍降將往往為了獲得清軍勢力的信任,同時也為得到升官發財的資本,不惜對自己昔日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同袍痛下殺手,絲毫不顧及昔日情分。到了太平天國運動後期,這些歸順清軍的降將大多得不到清政府的信任,往往只是授予一些虛職,根本沒有任何實權可言,而像一些降將甚至連虛職都得不到,還要接受清廷官員的猜忌、監視。

這種太平軍將領率領自己的部隊成建制投降清軍的現象,無疑加速了太平天國的滅亡。

而這其中,最惡劣的,莫過於八降王投降清軍這一事件。

1863年11月下旬,以納王郜雲寬為首的太平軍八員守將一看太平軍大勢已去,就密謀打算棄城投降。而這時候先一步降清的“反水將軍”程學啟此時正在領兵攻打蘇州,程學啟聞訊就派手下的親信頻頻與納王等八員守將接洽,謀劃策反。經過一番穿針引線,程學啟和洋槍隊的領導人戈登一起在陽澄湖上的一艘小船上與納王見了面。雙方一拍即合,達成招安條件。八位反叛者一起商定了具體的實施步驟,八個人的計劃是:假意召開作戰會議,將幕王譚紹光騙到了會場上來,發動兵變殺了譚紹光,並且將譚紹光的頭顱割下來充作“投名狀”向淮軍投降。 一切進行的似乎很順利,但隨後的情形卻逐漸失去了控制。 當時淮軍在城裡的部隊不租兩萬人,而太平軍老弱精壯加在一起號稱十萬之眾。程學啟當時就建議李鴻章,程學啟的真正意思就是簡單粗暴的——殺降。 自古殺降是兵家大忌,實際上程學啟對蘇州太平軍“叛而不降”的擔心並無道理。這時候大帥李鴻章想到幾個月前的“太倉詐降”事件,他的弟弟李鶴章滿心歡喜打算進城接收太倉,卻未料到這是太平軍的詐降之計。被一槍擊中腿部險些喪命。前車之鑑尚在腦際,李鴻章不寒而慄,於是他睜隻眼閉隻眼,默許程學啟大開殺戒。

第二天李鴻章來到了程學啟的大營,召八降王入見,大致的意思就是告訴他們,朝廷已經批准他們為總兵副將。李鴻章的意思很明顯,他就是想穩住八降王。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鴻章見時機成熟,就以公務為由先走開了,就留下了程學啟陪著八降王。李鴻章一走,程學啟就迫不及待的下手了。他找了八個精壯計程車兵,每個士兵手捧一套清朝的軍服,讓八位降將換衣服。八位降將已經被李鴻章的盛情衝昏了頭腦,他們絲毫沒有生疑,突然八個士兵趁著他們在看衣服的時候,抽出刀就一下把八個人全殺了。緊接著一場大屠殺迅速展開。蘇州城血流成河浮屍遍野。不到三天,近有十萬太平軍投降官兵殺盡。滿城只剩五六萬婦孺。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紫禁公子2019-02-13 14:35:44

太平天國開始時可以說是聲勢浩大,清政府當時也十分擔心,太平軍一路北上,佔領了清政府的大片土地。可是就是如此厲害的一支軍隊,到了後期竟然有很多人投靠了清政府,比如說黃海海戰的指揮丁汝昌原本就是太平軍中的一員。那麼為什麼後期很多人選擇投降呢?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

我們先從太平天國裡的幾大天王說起,這些人都陪洪秀全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最終卻結局都不好。洪秀全擔心這些人的功勞太大不好管理,就將他們殺害,比如說石達開和韋昌輝,這兩人可是一直直對清政府的,功績卓越,最終還是被殺了。這樣一來很多將領也都有危機感,害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冤死的人,所以不少人選擇了投降。

當然還有一點,太平天國一直打著為民的口號,與清政府對抗,可是到了後期,稍微有些實力後,這些天王好像並不是為民,而是為了自己,他們有些人後宮中就有數百妻妾,生活也是極其奢靡。這樣的軍隊是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的,因為他們代表的只是少數人的利益,而與大多數人的利益是衝突的。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

太平天國經過數次內亂後,實力大不如從前,已經可以說是日薄西山了,沒有什麼出頭之日,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再跟著這樣的軍隊賣命最終選擇了倒向清政府這邊。

打敗太平天國的不是清政府,而是太平天國自己。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風蕭蕭2059662032019-02-11 17:56:32

太平天國後期內部高層開始腐敗,各路天王各自為政,翼王事件以後天國已搖搖欲墜。中下級軍官看不到希望了。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Art藝術生活2019-02-11 14:45:49

頂層的那幾個人在得到權力之後,相互殺伐,陷入了享受榮華富貴的陷阱。一心搞權力鬥爭,無心料理朝政,更沒有人考慮初衷。讓很多的將領寒心,那次運動失去了核心,失去了方向,最終只能走向衰敗。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鍾毓說世界2019-02-11 14:31:58

大家都想明白了唄,天父殺天兄,總歸一場空,早期太平天國主要靠宗教洗腦,後期大家都看明白了,拜上帝教就是胡說的。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戴鋼盔的ZZZ2019-02-12 11:08:54

我是戴鋼盔的ZZZ。我主要想從理念、信仰的角度來講一點個人的看法。

首先,要有信仰。洪秀全之所以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聚起巨大的力量,就在於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對於當時處於廣大老百姓來說,這個號召太有力了,所以短短3年時間就可以從廣西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發展到定都南京,成立太平天國。

其次,不能身體力行實踐信仰。定都南京後,以洪秀全為首的領導人,卻不能實踐信仰,具體的歷史我就不多說了。這使得廣大追隨者甚至是很多中、高階將領都失望了,因為不僅沒有看到理想實現,反而看到了以洪秀全為首的一大群人的作為。

第三,因為沒有了理想所以內部開始勾心鬥角。因為楊秀清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有了發展到最極端的南京事變,然後就有了石達開、就有了楊娟秀、就有了李秀成等等,自此後走上了衰落。

第四,因為沒有了信仰,所以主動乞降。因為看不到光明和前途,看不到實現理想的可能,面對生死考驗,看到大勢已去,好死不如賴活著,因為明知道即使是死了也毫無價值,所以就乞降!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文舀2019-02-11 14:37:50

李秀成到處招兵買馬,擴充勢力。第二次西征湖北,收集起義群眾三十萬,石達開回朝部隊二十萬,又回到江浙。導致會師武昌誤期,西征失敗。在江浙,盡佔富庶要區,廣收官軍降卒,所部達到七十萬人,但這些人軍心不穩,戰鬥力弱,不少人在清軍進攻面前,成了反戈相向的叛徒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無名字2019-02-11 21:56:34

太平天國滅亡於自己內部的腐敗傾軋,此時的太平天國既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又不能代表國家民族的利益再加上自己內部的腐敗鬥爭相互廝殺排擠,太平天國的沒落很正常。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誰懂我心262019-02-13 08:43:55

太平天國後期政治日益腐敗,領導集團相互攻擊,軍心渙散,百姓漸漸出現反對情緒,雖有個別將領力挽狂瀾,試圖改變現狀,但是也難以扭轉天國大廈將傾的局面,將領之間出現了紛紛降清的局面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楚風清清2019-02-11 17:36:36

兩個原因,一個是在後期大勢已去,敗局已定,大家自然不會一棵樹上吊死而各奔前程。二是太平天國政策失誤,領導安於享樂,宗教信仰逐漸缺失,以致人心渙散。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為何有的將領會主動向清軍“乞降”呢?循一往復2019-02-11 22:27:23

內亂紛紛,大家都要保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