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AI博弈,關鍵點在哪裡?連鎖校長2020-06-17 12:13:21

昨天,一條美國政府修改華為禁令的訊息引起了關注,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商務部將改變關於實體清單的規定,允許美國企業跟華為共同制定5G的標準。美國商務部部長在確認這條訊息的時候,說了一句話,“美國不會放棄在全球創新中的領先地位”,而你也能想到,5G標準制定顯然會對未來的創新生態,產生重大的影響。

從這樣的話當中,我們能感受到,美國對於失去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很有危機感的。一說到跟中國的科技競爭,一些美國精英就進入一種“零和博弈”的心態,覺得倆國家在田徑跑道上,跑100米衝刺,撞線的只有一個。

但實際情況,當然遠比這種零和博弈要複雜得多。

就在上週,我看到美國智庫保爾森基金會所做的一份研究。中美在前沿科技領域的關係,並不是100米衝刺,而更像是接力賽。保爾森基金會專門分析了美國、中國、歐洲等地,人工智慧領域頂尖人才的具體構成,得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美國之所以能在人工智慧領域獲得全球領先地位,跟中國的人才供給離不開關係。

從去年開始,有一類討論就特別火,就是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是不是已經迎來了超過美國的拐點。去年3月,位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曾經發表了一個引起了廣泛關注的報告。經過對200萬論文的分析,他們發現在2006年,中國學術機構發表的AI論文數量,就已經超過了美國。

在論文質量上,中國也在快速追趕。比如按照引用數量來算,排名前10%的論文當中,美國所佔的比例,從1982年的47%,下降到了2018年的29%,而中國則幾乎從零開始,在過去10年中快速攀升,到了2018年,已經佔比26。5%。當時,這份研究還預測,到了2025年,在全球最頂尖的1%的論文當中,中國機構貢獻的數量將會超過美國。

這條新聞一出,搞得美國人很恐慌。一些政客拿這樣的研究來說事,說你看中國跑得這麼快,野心很大啊,美國人得趕緊採取措施,才有可能保持領先。

這段時間,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主導下,美國出臺了一系列限制中國科技人才流動、限制中美學術交流的政策。這些政策背後的邏輯是,中國學者到美國去,學了最先進的技術之後就會帶回中國,相當於中國的人才在向美國“偷師學藝”。

這樣的指控肯定是不實的。不過此前,我們反駁美國的這種指控,都是站在道德的層面打口水仗。但這一次,保爾森基金會的這份研究,卻是拿出了資料層面的事實。

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保爾森基金會的研究到底研究了啥。

一句話概括,他們研究的是在AI領域,全球最頂尖的人才佈局是怎麼樣的。

這份研究統計了神經資訊處理會議上,入選的論文作者都來自於哪些國家和地區。

據量子位的文章介紹,神經資訊處理會議是全世界知名的AI頂級會議,搞計算機的,尤其是搞AI研究的,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量子位的文章還介紹說,這個會議有點像全球AI的華山論劍。每年的會議,都會向全球的AI研究者徵集論文,最終只有20%左右的論文入選。

在對2019年的論文進行分析後,保爾森基金會得出了以下這樣幾個結論。

第一, 美國仍然是AI領域,頂尖學術研究的產出地。從工作地點來看,全球頂尖的AI研究者,有59%都在美國機構工作,比如谷歌、麻省理工學院、卡耐基梅隆大學、微軟等等。在中國機構,比如說北大、清華工作的研究者,只佔到11%,在歐洲機構工作的人只佔到10%。在AI領域,要是按照頂尖人才的絕對數量來看,美國排第一,而且遙遙領先。這一點,跟人們之前的認知還是比較一致的。

但是第二個結論就有點意思了。保爾森基金會不僅僅統計了研究者的工作地點,還統計了他們都是在哪接受本科教育的。結果發現,雖然將近60%的研究者在美國工作,但是在美國本土接受了本科教育的人,只佔到20%。其他人都是在哪接受本科教育的呢? 在中國接受本科教育的人反而最多,佔到了29%,將近1/3。其次是歐洲,18%,然後是印度,8%。

也就是說,在全球頂尖的AI研究者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來自於其他國家,然後到美國接受了研究生教育,此後留在了美國,為美國公司和學術研究機構工作。而中國為這些美國機構貢獻了最多的研究人員群體。

第三個結論,是在全部的頂尖AI研究者當中,超過一半,53%的人,工作的地點都跟本科接受教育的地點不一樣。也就是說,AI研究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國際化的領域。大部分的頂尖論文,都是由來自於不同國家的研究者一起合作完成的。

這份研究,還繪製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圖,是神經資訊處理會議作者的教育和職業發展路徑圖。如下圖:

中美AI博弈,關鍵點在哪裡?

這張圖可以讓人特別直觀地看到全球頂尖AI人才的佈局。你會看到,美國就像是一個磁鐵一樣,從全世界各地吸納了AI領域的頂尖人才。來自於美國本土的人才,和中國的人才,分別給美國貢獻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來自於印度、伊朗、歐洲、韓國、以色列等等。

說幾個在美國的華人AI大牛,你可能聽說過,比如斯坦福教授李飛飛,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領軍人物,曾經加入谷歌,成為Google Cloud首席科學家;再比如說鄧力,對沖基金Citadel的首席AI科學家,語音識別領域的領軍人物,咱們手機上的語音識別技術就有他重要的貢獻。

你可能想象不到,就在前兩年,中美關係沒有現在這麼緊張的時候,就連美國國防部的專案,都有中國人參與。2017年,美國國防部發起了一個叫做Project Maven的專案,想透過AI技術來革新美國的軍隊實力,當時這個專案是交給了谷歌做,而谷歌的團隊上有好幾個成員都來自於中國。

所以你看,在人工智慧這件事上,中國並不是單純地跟美國競爭。某種程度來說,中國是美國科技實力最重要的供應商,沒有了中國的人才輸入,美國人工智慧的競爭力可能也會大打折扣。

而現在,由於美國政府收緊了對於科技人才的管控,已經有一些美國的機構開始擔憂,認為從長期來看,這會嚴重影響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地位。

總結一下,有三個結論:1。美國仍然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領頭羊。2。在美國人工智慧的頂尖研究者中,有1/3左右都來自於中國。3。美國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對全球人才的虹吸效應,但是這種效應可能減弱。

中美AI博弈,關鍵點在哪裡?泉聲詩韻2020-06-17 09:21:16

中美在人工智慧高科技領域中的博弈由來己久。其關健點就在於高階晶片的爭奪戰。目前全世界5nm和7nm的高階晶片基本都掌控在美國手上。而我國目前的晶片生產能力,只有中芯國際能初產14nm晶片。其他高階晶片只能依靠進口。當下生產高階晶片的領先企業是"臺積電“。據說,近幾年該企業先後從荷蘭(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能生產尖端光刻機的國家)進口了十餘臺世界最先進的生產高階晶片的光刻裝置。中芯公司也想從荷蘭購買這種裝置,但被美國從中作梗給卡住了。據傳,近期可能有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