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科班老巢自遊人2021-02-27 10:02:19

什麼叫軍民?所謂的軍民就是軍人與老人婦儒、拖男帶女,有什麼戰鬥力可言,跟敵軍拚命就等於送人頭,再者,到底是不是有十萬軍民蹈海自殺,有待商榷。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史海爛柯人2019-05-26 14:58:01

如果能放手一搏,拿十萬軍民自然也不會輕易投海自盡。我們都不是事件的親歷者,有時候很難體會到時人的苦楚和絕望。崖山海戰之後,擺在殘存軍民眼前的,除了投降做俘虜、忍辱偷生地度過苟延殘喘,唯一能做的便是投海自盡了。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北宋的滅亡,已經令宋人膽戰心驚,靖康之恥的前車之鑑始終是揮之不去的陰影。而南宋立國的百餘年中,雖然偏安一隅,也不乏歌舞昇平,但對於北方民族的忌憚卻始終未曾淡化。所以,在蒙古鐵騎取代金人,繼續南下時,南宋軍民在內心深處還是十分牴觸和忌憚的。

崖山海戰之前,陸秀夫等人帶著衛王趙昺集結戰船,選擇易守難攻之處,做好了誓死抵抗的準備。在前期的交戰中,元軍雖然訓練了一批水軍,卻依舊很難突破宋軍的防線。

經過多次鏖戰,元軍決定對宋軍實施圍困的方式。由於宋軍漂泊於海上,所需糧草、乾柴和淡水,均要從陸上補給。結果,元軍派重兵斷了宋軍的後路,使得海上的宋朝軍民處處受困。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在補給最為困難的時候,那些可憐的南宋軍民,只能飲用海水,使得身體十分虛弱。當宋軍疲憊至極時,元軍又趁著大霧偷襲。更為關鍵的是,元軍為了取勝,暗自下令,以鳴金作為進攻訊號,以擊鼓作為退兵訊號,這讓宋軍完全矇頭轉向,原以為對方撤軍,卻不成想,突然藉著大霧殺到了眼前。

即便元軍突破了宋軍的防線,當時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已然率領軍民奮力廝殺,絲毫沒有投降的打算。後來,當元軍即將殺到眼前,陸秀夫揹著衛王趙昺跳入大海。當時,見到陸秀夫等人墜海,不少軍民也憤然投海,上演了極其悲壯的一幕。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當然,在陸秀夫等人殉難的同時,張世傑則率領部下繼續拼殺,最終殺出重圍,繼續抵抗元軍。不過,張世傑所乘之船,後來又遇上暴風。張世傑想起崖山海戰的情景和軍民的壯舉,最後也決定以身殉節。張世傑讓身邊計程車卒棄船上岸,而自己則隻身一人留在船上,最後被海浪和風暴吞噬。

崖山海戰前後歷時20余天,雙方參戰人數多達50萬,共計動用船隻達2000艘,包括投海的宋朝軍民,共有20萬人死於此戰。當時,並非宋朝軍民沒有殊死抵抗,而是鏖戰後敗局已定,根本無法再繼續堅持下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陸秀夫等人跳海自盡,令不少人為之震撼,他們紛紛效仿,以死捍衛了最後的尊嚴,這是尤為值得敬佩的。不過仍需指出的是,當時也有部分不願自盡的軍民,另外還有少數人僥倖突圍,並非全部南宋軍民都葬身於大海。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江東汪郎2018-12-22 19:20:20

南宋十萬軍民跳海自殺,汪郎認為這並不一定是真的。既然自殺都不怕,還怕和元軍拼個你死我活嗎?

即使是真的,也由此可以看出,宋朝是多麼的虛弱,“弱宋”之名多麼名副其實!

十萬人是什麼概念?一個小縣城的全部人口了,除去老弱病殘,至少三萬青壯是可以組織起來的,但結果呢?全跳海,犧牲得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真正的歷史就是,崖山之戰並不是陸戰,而是海戰。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只不過此時的南宋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已經看不到任何生還和反攻的跡象。所以在面對氣勢如虹的元朝水師時,宋軍上下都抱著一種決死的信念,才會戰鬥至最後一刻,以至全軍覆沒。

而戰死的南宋將士,並沒有被打掃戰場的元軍打撈上來,按照漢家禮儀進行安葬,所以這些為漢家血脈戰鬥至最後一刻的民族英雄們,全部葬身大海。

因為犧牲的人多,加上被火炮擊碎的戰船殘骸的堆積,直到七日之後,沉浸在海中的英雄的屍體才從水底浮出水面,亡魂飄蕩在崖山上空。

事實求是的說,張陸二人,一文一武,對崖山海戰的失敗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在絕望之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正是我們千百年來身體裡流淌的驕傲!

宋可以亡,民族之魂不能亡!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大國布衣2019-11-10 10:31:05

自殺與被殺完全是兩個概念,一種是完全逼上絕境,失去了生的希望,但另一種則是有活下去的意願,但卻由於外部其他原因而被迫丟失性命。

整個南宋政權的覆滅與潰敗,彷彿讓百姓感到失去主心骨一樣,之所以會做出如此抉擇,那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戰後被俘,當亡國奴的痛苦遠不是他們所能承受和想象的。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話說當年的崖山之戰,戰後統計,元軍水軍僅有2萬人,整個崖山共有居民10萬餘人,按照這樣的人口比例,5個揍一個也絕對可以。但這僅僅是理想狀態,對於戰爭的恐懼也深深籠罩在這10萬人的頭頂,正所謂兵敗如山倒,何況是已經失去國家倚仗的亡國軍民。

按照地形,崖山地區易守難攻,有著極佳的戰略位置,但也正因為如此,元軍發現了其中的破綻,這個小海島上面最稀缺的就是淡水資源,海水淡化在當時那樣的條件下,基本不可能實現,僅有的淡水量,是完全不夠維持那麼多人正常生活需求的。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元軍在攻打之前,已經提前切斷了淡水供應鏈,當時的守將張世傑倍感無力,就連整個軍隊的淡水供應都無法保障,何況是底層百姓呢。

即使有拼死抵抗的心,也萬萬沒有了拿起屠刀的力氣,大敵當前,要麼選擇被俘虜之後,受盡非人的折磨與虐待之後屈辱而死,亦或者是趁還有自殺的力氣,提前結束生命,無論怎樣都無法避免死亡的結局。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何況還在當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兒。當時儘管有小皇帝在,但隨著他的艦艇被團團包圍,身邊的官員已經有所預感,既然事已至此,為了避免屈辱,文官大臣陸秀夫的跳海自盡,也正式掀起了一股跳海的跟風浪潮,受典型從眾心理的影響,再加之當時張世傑也墜水溺亡,彷彿讓一眾軍民找到了最終的歸宿與死亡棲息地。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整個崖山10萬軍民的悲壯歷史,其實也從反面印證了元朝勢力的強悍,當時元軍的統治力在陸地上幾乎無敵,儘管當時張士傑想到了用海阻隔,打算找機會東山再起,但他卻也沒有考慮到,地域的侷限性,最終會給他們帶來如此慘痛的滅頂之災。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要你亡,有九條命也不夠折騰,明知必死的結局,如果我們在當時那樣的歷史條件下,同樣也會做出如此抉擇。

歷史的存在必然有其必要的合理性,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自古有之,自殺無疑是規避未來被殺的無限可能的存在,究竟是選擇一種確定的方式死去,還是將主動權交給別人,這也是當時自殺的軍民心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整個北宋的滅亡,已經給了南宋前車之鑑,整個南宋的歷史,也是被蒙古鐵騎從心理上控制的屈辱史,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忌憚與害怕,也相當於刻骨銘心的記憶,絲毫沒有反抗的意識,只有任人宰割的覺悟。

其實本來他們在此前就已經做好了,誓死抵抗,背水一戰的準備,但整個事態的發展,對於他們極為不利。

綜合各種因素考量,這10萬軍民的命運已經註定,就看以怎樣的方式結束了,從元軍發現他們需要不斷從陸地調集淡水的生活必備物資之時,就徹底打開了他們步步被緊逼的境地。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崖山海戰遺址)

戰況愈演愈烈,止不住的飢渴,甚至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喝海水,還不如直接跳進大海,葬身魚腹,一死了之,那種生不如死的感覺,實在太過難受。活生生的人間地獄,待著也是浪費時間罷了。

本文由大國布衣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歷史兵說2018-12-19 08:26:46

首先要搞清楚一點,崖山海戰不是十萬南宋軍民跳海自殺;而是這一戰之後,南宋二十萬軍隊基本全部被滅。真實的歷史是:當地的老百姓不但沒有跳海自殺;反而是事不關己,個個無憂的很!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1279年的正月,元朝統軍人物漢族人張弘範從海路到達崖山,包圍了張世傑的南宋部隊。當時兵力對比情況:南宋軍隊有20萬左右,戰艦至少近千艘;而張弘範所率領的元軍水陸一共才2萬人,加上李恆的部隊,總數估計不超過3萬人,戰艦約400餘艘。所以,從崖山之戰的絕對兵力對比來看,南宋軍隊並不處於劣勢。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那麼,為什麼敗掉得如此之慘烈呢?原因固然有很多,不過,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張世傑統軍無方,指揮無能;二就是已經習慣了歌舞昇平的當地的民眾只知自娛自樂,不知亡國為何物!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據史料記載,就在元軍包圍崖山的第二天,正趕上元宵佳節,在戰爭陰影籠罩下,就在雙方戰艦雲集的海面上,當地的老百姓敲著快樂鼓、唱著和平歌,依舊在海上興高采烈地玩著龍舟競渡。海面上,這些喧闐的鼓樂,與密佈的戰雲形成強烈反差。國家都要亡了,本地的老百姓卻高興依舊,不知是諷刺還是悲哀!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史海尋蹤2018-12-19 14:24:48

崖山海戰是發生於1279年的元滅南宋最後一戰,據記載南宋失敗,跳海達十萬人,致戰後海面遍佈浮屍。此事已距今七百餘年,眾說紛紜,觀點也大不相同,只能根據一些蛛絲馬跡來推測一番。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氣節說,因不甘受辱而投海殉國。自北宋起,對遼、金、蒙古的態度,朝廷上是弱勢的,每年繳納歲貢,特別是南宋於金朝時期,主和的呼聲是壓倒主戰的,以致岳飛未能直搗黃龍功敗垂成。雖出了辛棄疾、岳飛等抗金人物,但民間仍是歌舞昇平,南宋詩人林升詩裡寫的很明白:“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的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見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仍然不思收復故土,自上而下的風氣皆為霏靡享樂。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後世頌揚的宋詞,藝術性是很高的,除了辛蘇有數幾人,多有婉約柔弱之作,陰柔之風大盛。不缺錢糧,軍隊出征卻敗仗累累,鮮有勝利,只管拿錢買平安。說到氣節,實在找不到出處。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絕望說,因求生無望,又不堪受辱,投水而死。這倒是有可能,陸秀夫抱著幼帝跳了海,其餘官員跟從,餘下人等看到首腦已死,沒了生機,投海自盡。

•殺滅說,當時南宋船隊,被元軍從兩端封堵在海峽之內。而且十餘萬人,多為家屬隨從,真正有戰鬥力的兵士不過幾萬,拼殺不敵,元軍每遇激烈抵抗必大加屠戮,當時局面必極為混亂,故十多萬人有被殺有投海的,這種可能性比較大。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因崖山一戰,後世爭議較大,各執一詞,無確切可考,以上推測,僅為參考,如有毀君三觀勿怪。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戈壁灘駝鈴2020-05-16 18:02:23

崖山海戰,是南宋和蒙古的最後一戰,這次海戰,最終以南宋全軍覆滅而結束,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淪為北方遊牧民族的統治,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說起崖山海戰,我們不能不瞭解一下崖門,崖門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就像一道閘門,擋在崖山的出海口處。

公元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朝大軍橫掃歐亞大陸,南宋面臨被遊牧民族滅國的危機,南宋王朝七歲小皇帝宋端宗趙昰在元朝大軍的追擊下,一路南逃。由臨安到溫州,再由溫州逃到福建,無處容身。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宋端宗趙昰在水師大將軍張世傑、丞相文天祥、陸秀夫等人保護下,被迫乘船入海,漂流到廣東沿海崖山一帶。

元朝大將張弘範率領水師緊追而來,宋元水師在崖山展開對峙。一場大戰就此展開。

當時雙方兵力宋軍佔絕對優勢,張世傑主力、加上各方趕來增援的部隊四萬多人,大小戰艦不下四百二十多艘。且張世傑是水師老將,麾下都是訓練有素的水師。而元軍張弘範和後來趕來支援的李恆都是由陸軍臨時改編的水師,水性和海戰經驗缺乏。

但是戰場上往往一點疏忽就會導致全軍覆沒。張世傑本來以為元軍不能這麼快趕到,所以沒有事先守住崖口這個戰略要地。給元軍留下可乘之機,張弘範雖然是陸上將領,但是久經沙場,戰爭經驗豐富,所以元軍一到就馬上封鎖了崖口,把宋軍堵在港灣裡。

崖口被堵住,切斷宋軍砍柴、打水的通道。宋軍沒有水喝,只能吃乾糧,實在受不了就舀海水解渴。海水又苦又鹹,使許多人就此病倒。張世傑帶兵去攻打新會想奪回海口,但大戰幾天都沒有取勝。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在公元1279年3月19日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張弘範猛攻崖門,宋元兩軍在珠江口西面的崖門銀州湖海面展開激戰,由於一些人病倒,兵力孱弱。張世傑派人把各個戰艦用鐵鎖鏈接在一起,就這樣變優勢為劣勢,軍艦失去了機動性和主動進擊的靈活性,又給了元軍可乘之機。

元軍進退裕如,靈活進擊,而宋軍戰船都受到鐵鎖的牽制,沒有攻擊性,再加上將士多都病弱,所以戰場一邊倒,宋軍敗局已定。

海面被宋軍將士們的鮮血染紅,場面及其慘烈。但即使這樣宋軍沒有投降的,二十多萬人或戰死的,或投海自盡。

張世傑戰敗後,便和丞相陸秀夫等人保護著宋端宗趙昰和他的母親楊太妃乘船撤退。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元軍派船來追,把宋軍的船隊衝散。陸秀夫不願意被元軍活捉,含淚背起小皇帝趙昰跳進茫茫大海。張世傑和楊太妃的船也遇到颶風,沉入大海。就這樣南宋王朝就此滅亡。

“崖山多忠魂,後先照千古。”

以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忠”為代表的忠臣義士以及不屈投海殉國的十餘萬南宋軍民受到後世敬仰和肯定。永遠被歷史和人民銘記,流芳千古。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鄧海春2019-07-14 22:52:33

崖山海戰是發生在南宋祥興二年(1279),南宋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地區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這場戰爭的結果決定著南宋的存亡。

在崖山海戰時,南宋的軍民數量雖多於蒙古軍隊,但是南宋軍隊中夾雜的大量老弱婦孺,以及大量的文官,宮女,可見真實可作戰人員數量其實並不多。

南宋朝廷一路逃亡到崖山時,此時的南宋軍隊大部分人員都是屬於陸軍,當時南宋軍隊聚集在崖山,面對窮追不捨的蒙古軍隊,南宋軍隊統帥張世傑為了防止士兵潰逃,下令將地面上的房屋以及據點全部拆掉,所有人一律到戰船上去。為了減輕士兵暈船,張世傑效仿三國曹操將崖山所剩一千多艘宋軍戰船,一一連線起來,以此減少了戰船的晃動。為了預防

“連環船”

發生像三國是被周瑜火攻的赤壁場景的發生。南宋士兵在船上塗滿一層溼泥,並準備長木頭用來預防元軍火船的進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蒙古軍隊將領張弘範果然效仿周瑜,火燒連環船,用截獲的船裝著易燃物,點燃後產生熊熊大火向南宋船陣衝去,南宋軍隊已有防範,蒙古軍隊火攻失敗。張弘範便封鎖海口,斷絕南宋軍隊的補給,宋軍這邊雖有餘糧可支撐,然淡水不足。士兵餓了吃乾糧,渴了便飲用海水。十數日後,宋軍因飲用海水,嘔吐不止,戰鬥力極大削弱。

祥興二年(1279)二月,元將張弘範便部署軍隊包圍宋軍,並安排岸上準備火炮,元軍以奏樂為號,進攻宋軍。宋軍聽到元軍奏樂,便放鬆了警惕,此時元軍趁勢對宋軍發起了進攻,宋軍疏於防範,一時間被攻破七艘戰船,宋丞相陸秀夫眼見無法突圍,便對宋帝說

“事已至此,陛下應該為國捐軀,不要自取其辱。”

話後便帶著年幼的宋帝投海自盡,保全宋朝最後的尊嚴,隨行的十數萬軍民亦相繼著投海自殺。崖山海戰後,代表著宋朝的滅亡,元朝統一了中國。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文天祥“閩之再造,實賴世傑之力。然其人無遠志,擁重兵厚資,惟務遠遁。自三山登極,世傑遣兵戰邵武,大捷,然不為守國計,即治海船,聞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為。又咎其厓山之戰,不守山門而作一字陣,於是船皆幫縛不可動,不能攻人而專受攻,惜乎其不知變而徒守法。”

在崖山海戰前,被俘虜的文天祥也被帶到崖山,元軍要求文天祥勸降南宋,在押往途中,途經伶仃洋,文天祥寫下了《過零丁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悲壯詩句。

也許這就是宋朝士大夫的氣節,生死似一葉扁舟,而愛國不屈氣節卻是一片汪洋。國在則扁舟可生,國亡則扁舟傾覆。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在南宋走向滅亡的時候,無數的愛國者站出來了,其中最為著名的也就是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降可享高官厚祿,子孫無憂,可他們依然無動於衷,生為宋臣,死為宋鬼,慷慨就義,讓人可歌可泣,這就是宋朝的氣節。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崖山海戰的最後時刻,陸秀夫眼見大勢已去帶著宋帝一起投海自盡,寧可死也不願被俘虜。南宋十萬軍民眼見宋帝已經投海,一路逃亡,身心俱疲,背井離鄉,看不到頭的是黑暗,如今黑暗中一簇弱弱微火也熄滅,心中最後的希望也破滅。十萬軍民也慷慨赴死,對他們來說,曾經那個繁華,自由的宋朝一去不復還了。崖山海戰中,讓南宋十萬軍民投海自盡的是愛國不屈,忠誠的氣節。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穿越再現彼岸2020-07-01 20:18:53

廣東有四邑,是指廣東的新會、開平、恩平、台山四個縣級區域,在四邑之中現在還有台山斗山鎮浮石趙氏、新會古井鎮霞路趙氏、新會三江趙氏、珠海斗門崑山趙氏等不少趙姓人聚居生活於此,他們是宋朝皇室後裔。他們大都是宋太宗這一系和魏王趙廷美一系的後裔。可以想見,崖山之戰之後,很多南宋皇室宗親並沒有全部滅絕,而是在當地繁衍生息,生活了下來。(陸秀夫帶著宋少帝投海而死雕像)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南宋小朝廷逃亡、抵抗元軍之路。

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5歲的宋恭帝求和不成,於是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有兩個兒子,分別是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外戚的幫助之下逃亡了。

在浙江金華附近,南宋二王和大臣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人匯合。而元軍主力對南宋皇室的兩位王爺緊追不捨,因為這兩個王都有可能組成強大的抵抗元軍的軍事割據勢力。

1276年,逃到福州的益王趙昰(7歲)被擁立為帝,是謂宋端宗。他的母親楊淑妃被尊為太后,陳宜中為丞相,主管小朝廷的全面工作、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籤樞密院使、文天祥負責運作抗元事務。

同年11月,南宋知福州府王剛中開福州城投降,南宋小朝廷被迫逃到泉州。到達泉州之後,由於在徵調商船時和阿拉伯商人產生衝突,阿拉伯商人蒲壽庚被逼反,擁兵作亂,圍困泉州,小朝廷只好又奪路而逃,一路漂流到廣東。

1278年4月左右,宋度宗當時的小朝廷打算到雷州半島之上的雷州,假如雷州不保,還可以再退到海南島。不過啟程之時,宋度宗的船就遇到了大風浪,他自己掉到了海里。溺水之後的宋度宗獲救後,染病,很快就去世了。趙昺被擁立為帝,是謂宋少帝。

1278年6月,南宋小朝廷遷移到新會縣南的崖山附近駐紮。

1279年正月,元朝大將張弘範率元軍水陸並進,直達崖山。南宋小朝廷負責全面事務的張世傑下令焚燬陸地一切,讓士兵、家屬和隨從人員全部登船備戰,其中絕大多數人不是士兵。與此同時,負責在廣東、江西組織抵抗元軍的文天祥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被打敗俘虜。

1279年2月,元軍正式展開崖山之戰,3月19日,南宋小朝廷的軍隊和大部分人員被消滅,南宋滅亡。(越南占城國圖,南宋時期,南宋和占城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如果南宋小朝廷進入該國,估計能夠建立一個小朝廷)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南宋小朝廷有三大去處,為何都沒有去成?

從1276年到1279年,南宋小朝廷輾轉逃亡,從未在一個地方待久過,也就談不上組織人力物力,修建城池,組織更多的力量抵禦元軍了。不過後世很多人認為,南宋小朝廷最少有三個去處,可以暫緩被元軍追著打的悲慘結局。(丞相陳宜中像,建議宋端宗到占城躲避,以空間換時間,積蓄力量。其後人成為泰國早期華僑)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這三個地方分別是:臺灣島、海南島和越南南部的占城

南宋小朝廷在福建福州、泉州之時,完全可以代領人馬先期到達臺灣島,休養生息。最起碼派遣一支隊伍先到臺灣島檢視虛實,結果是南宋小朝廷根本就沒有去的意思。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臺灣島當時是蠻荒之地,尚未有開發完全,南宋也沒有軍隊在這裡駐紮,如果幾萬甚至十幾萬人馬貿然前往,恐怕吃穿就是大問題。況且當時南宋疆域內還有大把的地方還沒有被元軍佔領,這幫大臣們就沒有考慮臺灣島。(南宋小朝廷還可以去臺灣島、海南島暫時積蓄力量,但都沒有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宋端宗到達廣東後,本來就想去廣東陸地最南端的雷州,這裡元軍一時半會還到不了,可以有效的組織防禦,實在不行還可以退守海南島。宋端宗一啟程就遭遇風浪,帝舟傾覆,他溺水、染病而亡。也就是在此時,元軍早就考慮到南宋小朝廷會逃亡海南島,於是派一支部隊提前登島,而海南的黎族人首領早就擒獲南宋在海南的最高官員,獻給了元軍,使得南宋小朝廷根本就不敢再去海南島了。

其實最為保險的方法是迅速遠離元軍的追擊,準備幾年時間,然後才可以對抗元軍的追擊。當時的丞相陳宜中強烈建議宋端宗直接跑到越南南部的占城,然後在占城休養備戰,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可惜的是,小朝廷的這一幫人幾乎全部反對陳宜中的建議。陳宜中自己跑到占城之後,一去不回頭,元軍後來攻擊佔領占城,他逃到了泰國地區,成為早期的泰國華僑之一。

從戰略上來講,南宋小朝廷缺乏的是戰略空間和時間,臺灣島、海南島、越南占城都是比較好的選擇,可惜這幫大臣幾乎個個都沒有戰略眼光,不然不會這麼快成為南宋的最後一戰。(崖山之戰示意圖,其實南宋時期的海平面比現在要高很多)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是被元軍追殺跳海、被殺墜海還是跳海殉國?

對崖山之戰10萬人投海殉國這事有很多爭議,不過很多人不願意說破。倘若南宋有這麼多人為南宋殉國的話,估計南宋小朝廷也不會一路被追殺到崖山了,是非常不能令人信服的。

為何這樣不讓人信服吶?作為崖山之戰的總指揮張世傑做了幾件令後人比較疑惑的事情。

第一件事,張世傑令所有人都登船備戰,這裡面絕大多數是士兵的家屬,朝廷的隨從、幕僚人員,合計有20-30萬人。而實際能作戰的也就幾萬人馬,龐大的附從人員就是戰爭的累贅,應該儘早疏散或者妥善安排。張世傑沒有這麼幹,怕什麼吶?怕士兵和附屬人員逃亡。

第二件事,張世傑在作戰中犯了兵家大忌,本來崖山海面有一個出海口,手下建議他派兵守衛,一旦戰敗,可以隨時逃走,不至於全軍覆滅。張世傑拒絕了這一建議,他的理由是害怕士兵逃跑,把士兵和家屬、幕僚全部綁在了戰船之上。這直接導致戰敗之後,絕大部分士兵和附屬人員墜海而亡。

第三件事,南宋軍隊的一千多艘戰艦被連成了一體,成環形拱衛在中間的帝舟。如果戰敗,大多數戰場是不容易逃走的,成為元軍屠戮的物件,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四件事,宋軍忽略的最大問題是柴火和淡水的供應,被元軍切斷了水源供給,造成宋軍嚴重缺乏淡水供應。

1279年2月,元軍首先勸降張世傑等人,此時的文天祥正押在元軍之中,於是文天祥將自己寫的《過零丁洋》給元軍,元軍勸降人員送給了張世傑。張世傑根本就不打算投降,決心誓死一戰。

元軍看到宋軍的戰船連在一起,於是藉助風勢用小船火攻,不料宋軍早有準備,戰船之上早就塗滿了溼乎乎的泥巴,戰船根本燒不起來。不過元軍卻派遣艦隻封鎖了出海口,直接斷絕了宋軍艦船的逃跑之路。

宋軍這麼多人需要生活做飯,需要大量的柴火和淡水,而宋軍卻早早拋棄了陸地據點。元軍發現之後,派遣陸軍切斷宋軍砍柴和取淡水的道路。宋軍吃完淡水之後,只得用海水代替淡水,這直接導致宋軍及其附屬人員都嘔吐、腹瀉,戰鬥力大減。

1279年二月初六,元軍進攻崖山宋軍艦船,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戰奪佔了七艘戰船,宋軍大敗。張世傑眼看大勢已去,早就命令手下將領砍斷繩索,率先脫逃而去,帶著當時的楊太后。而陸秀夫和宋少帝卻在中間被圍,突圍不出,於是揹負宋少帝投海自盡。

二月初七日,崖山海域出現了10多萬的浮屍,而陸秀夫和宋少帝的屍體也在其中。有人說著10萬多人都是殉國而跳海自殺的。其實不然,應該是元軍徹夜追殺宋軍,而宋軍的艦船卻連在一起,很多人是被追殺中被殺墜海,或者逃無可逃自行跳海而死。這麼混亂的戰局,根本不可能全部看到陸秀夫和宋少帝跳海而亡的場面。

宋軍總指揮張世傑率領十幾艘戰船逃出生天,楊太后也在其中。聽聞宋少帝和陸秀夫跳海而亡的訊息之後,張世傑打算再尋找宋朝皇室宗親後人,另外再立一個皇帝,開展反元鬥爭。楊太后哀嘆自己兩個兒子皇帝都去世了,於是跳海自盡。

同年不久,張世傑在廣東陽江市東南的海陵島海面溺水而亡。(張世傑像,忠心可嘉,戰略失誤嚴重)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竊以為,南宋末年崖山10萬人跳海殉國這事有待考量,絕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是士兵,而是家屬、幕僚,在宋軍戰敗之後,應該是被元軍追殺之下墜海或者跳海而亡的。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今古言堂2019-10-05 20:39:19

我是【今古言堂】,感謝題主的邀請,這個問題我來答。

崖山之後無中華!

這是多麼慘痛的歷史一幕!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作為南宋末年,宋元之間最後一場戰役,崖山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場元滅南宋的滅國之戰,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傳統漢民族政權,第一次被少數民族所滅亡,華夏文明為之斷節,山河破碎,神州陸沉的悲慘歷史。

而在這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南宋流亡朝廷20萬軍民,在被元軍團團包圍,逃生無望的情況下大多選擇了跳海自殺,這裡不禁有人疑惑為什麼明明還有十萬軍民不選擇與元軍同歸於盡,反而選擇了跳海自殺這條道路。在這裡,今古就為大家講講為什麼他們選擇了這條路。

首先,宋軍軍事力量早已消耗殆盡,無力與元軍繼續血戰

我們現在看到南宋流亡朝廷在崖山好像還有20萬軍民,這個數量看似很多。但其實,這二十萬軍民中,包括了文臣及其家屬、宮廷人員以及大量不願臣服於元朝統治的普通百姓,真正能作戰的部隊不過數萬人。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這些真正能夠作戰的宋軍將士,又大多為南宋的水師部隊,由於張世傑的指揮錯誤,將這些南宋暫時具有優勢的艦船都採用鐵索連舟的形式相連,使得宋軍水師機動能力大為降低,被元朝將領張弘範採用火攻結合重點突擊的方式所擊敗,大量失去船隻的水師將士僅有少部分得以逃到崖山岸上。

其次,水源被斷,全軍飢渴無力

當南宋水師被元朝所滅之後,原本想憑藉優勢海軍在崖山打一場翻盤之戰的張世傑徹底地將自己從生地帶入了死地。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張弘範在清理掉南宋水師之後,迅速安排軍隊截斷了宋軍的水源,這就使得20萬宋軍,頓時陷入有糧無水的境地,相信有過海島求生經歷的朋友就會清楚,在海島上生存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就是水源問題,如果沒有糧食,大軍暫且可以支援,可是沒有水源,軍隊瞬間就會崩潰。

而此時的崖山南宋流亡朝廷,就面臨著這樣一種局面,甚至於小皇帝和張世傑等人都到了沒有飲水的地步,皇帝如此,軍隊的情況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無力殺敵,唯有自殺成仁

面對咄咄逼人,不斷絞殺接近的元軍。此時早已停水多日的南宋流亡朝廷,近20萬人儘管極力試圖殺敵,但可戰之兵,大多戰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剩下的大多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宮廷人員及文臣家屬以及百姓,讓他們去抵抗如狼似虎的元軍,無異於羊入虎口,而這些能夠隨著南宋朝廷一同流亡至此的人員,可以肯定的是對南宋的忠誠之心是毋庸置疑的,更出於儒家殺身成仁,以身殉國理念的影響下,最終選擇了自殺赴死,也不願令元軍蹂躪侮辱。

結語

崖山之戰,宋朝雖然最終被元朝所滅,但他們用自己寧死不屈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即使神州陸沉,但不過百年就有雄主再立華夏。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北洋水兵2018-12-19 14:13:44

感謝邀請。

《宋史》當中的原話是這樣的:

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這段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戰鬥結束七日之後十萬具屍體在海上飄著。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個十萬是個虛數,很多人死於戰鬥,並不是十萬人跳海的意思,再說就那個樹倒猢猻散的流亡小朝廷能不能有十萬追隨者還兩說。

第二,如果說流亡小朝廷有十萬追隨者的話,那麼可以算一下需要多少條船,古代一條打海船排水量在500噸左右,能載100多人,那麼這個流亡小朝廷至少需要1000條500噸的海船。可是在沒有雷達和無線電的時代,1000條船僅僅靠目視指揮根本指揮不動,勢必會造成指揮混亂。參考清朝施琅指揮的澎湖海戰,清軍兩百多條戰船還被分成了三個大隊,施琅親自指揮的大隊也只有100多條船。由此可以確認這個流亡小朝廷頂多有100多條船,換算一下一共就有一萬多人可以戰鬥。

第三,這個浮屍十萬的意思其實誇耀武功的手段之一,畢竟這個流亡小朝廷已經不復存在,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的死人越多越好。傳達的意思也很明確:

他們

不知天命,不識時務,最後就是這個下場。

只要反抗大元,下場都是這個樣子。

所以,浮屍十萬根本就不是十萬人跳海,也不可能有十萬人。

全文完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小百談2019-04-26 20:13:02

崖山之戰,南宋十萬軍民投海自殺。

以前我沒仔細的讀過這段歷史,所以對這類的標題產生了很多年的誤解。因為看題目,我不自覺的以為崖山,是海上一塊巨大突出的山崖。南宋軍民在陸上,崖山的陸上,跟元軍作戰,背靠大海。戰敗以後,這些軍民不願意投降,都聚在了懸崖上,然後跳海自盡。

後來我又仔細的看了一遍那段歷史,發現不是這麼回事。而只要我們把當年的情景覆盤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出來了。

那場戰鬥準確的講,應該叫崖山海戰。是海戰,崖山,只是個地名,整件事跟懸崖,山崖就沒關係。

當時南宋的餘部,這10萬軍民,面臨元軍的四面圍堵,迫不得已撤到了崖山海面。這裡面有小皇帝、陸秀夫,以及軍事將領張世傑。

張世傑蒐集了戰船,連線起來,在海面建了一座城。

他為什麼在海面用船連線成一座城?這裡面有兩條考慮,第一,陸上跟元軍打,他們這些人沒有任何的戰鬥力,根本打不過。而海戰,張世傑還是有一定把握的。因為南宋造船業發達,他們手裡有一些大型的海船。而元軍擅長陸上作戰,水軍差。張世傑認為可以打一下。第二,如果打敗了,他們的船大,可以順著海路撤走。

在南宋軍民的原定計劃裡,就沒有在這裡玉石俱焚的選項。

1,咱們在這打一打,打不過坐船往海上撤。

2,咱們就在這拼了,全死在這裡咱也不撤。

你想一想,哪個更符合邏輯?

元軍一方的將領是張弘範。他帥部隊上來,看見張世傑結成水寨,當時就有謀士獻計:用炮打。當時元軍已經有回回炮,而且佔據外圍的有利地形,是完全可以架起炮來,轟擊張世傑戰船的。

但是,這個建議被張弘範否決了。張弘範的理由是:用炮轟,張世傑這些人扛不住,就架船往海里跑了。以後還得沒玩沒了的追。

張世傑、張弘範這都是千年的狐狸,老油條。張世傑準備打不過跑,張弘範也非常怕他跑。所以,最後張弘範的戰術是:四面圍攻,強攻。

當年那一仗的局面是:南宋餘部10萬人在海上用戰船結成水寨,元軍也是用戰船四面圍攻。

這場仗打了整整一天,傍晚時分,元軍攻破了水寨。其實咋攻破的,中國人用腳指頭都能知道

:火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大家注意時間點,天剛黑,水城就破了。

這意味著慘案要整整持續一個晚上。這一夜,元軍就是打到哪艘船,燒到哪艘船。這一晚肯定是極其混亂。再加上船在海上,打仗,肯定也是極其顛簸。

張弘範本身就是四面圍攻,不給你留跑的路。再加上天黑,你往哪跑?城剛一破,陸秀夫看事敗,直接揹著小皇帝就跳海了。這10萬軍民也沒有指揮的。再說了,以那個年代,幾百條船,上千條船,連個對講機都沒有,幾十萬人大混戰,你上哪找指揮的去。

一夜大混戰。

仗打到天亮,這10萬人也基本上都死了。怎麼死的?箭射死的,被刀槍殺死的,有火燒死的。但掉海里淹死的,應該佔很大一部分。有混亂被擠掉的、有失足掉的、有船顛簸掉的,當然也肯定有自殺跳海的。

這些人是兵敗犧牲的,簡單的講就是想死、不想死,都得死。沒有選擇。

而我們此前的宣傳,故意給人造成錯覺:這些人是自殺的,他們有選擇。他們可以選擇不死,但他們依然慷慨的選擇了殉國。

這明顯是經不住推敲的。

最最最核心的問題:你南宋朝廷做過啥好事,值得10萬老百姓為你自殺殉國?你可以南北宋加一起,看看,大宋朝廷有啥仁政、德政,值得老百姓為它捐軀?其實你仔細讀讀兩宋史,從北宋建立之初,老百姓造反就沒停過。

說實在話,有些人也太高估老百姓覺悟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滅亡了多少王朝?啥時候有老百姓成千上萬去自殺的?講個笑話:大明朝鐵骨錚錚。那麼鐵骨錚錚的王朝,滅亡了,有老百姓自殺的嗎?沒有。

崖山一戰,終究還是非常壯烈的,這部分軍民確實是堅持到了王朝的最後。就像張世傑跟前來勸降的人說的那樣:我今天要是投降了,肯定能活命,還能得個富貴,這個不用你說,我自己明白。但我不能那麼做,做人總得有個念想,總得有個底線。這部分人在崖山沒有投降的機會,但在開戰以前,確實有,但也確實沒投降。

但總有人把事情描繪成在崖山戰敗,這十萬人有組織的集體跳海,放棄了生存的機會,為南宋殉葬,這就顯得:略假。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夏雨風2020-06-25 11:40:48

崖山之戰中,宋軍民面臨著前是懸崖大海,後有金兵追擊的絕境,大臣陸秀夫身背幼太子,選擇了寧死不屈、以身報國、英勇蹈海的壯舉,隨其的軍民也一併光榮犧牲,真乃驚天地丶泣鬼神的千古史詩。

抗戰中狼牙山五壯士丶東北抗聯八女投江,都是寧死不當亡國奴,以身報國,書寫了中華兒女不怕苦丶不怕死丶威武不屈、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中華民族永不會屈服,誓死反抗到底,英魂永在,豪氣長存!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舟瑜2020-05-17 20:18:54

翻看南宋末代史,我淚如雨下,崖山海戰,十萬軍民為何不背水一戰而紛紛跳海殉國呢?

我是舟瑜,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崖山之後無華夏,這句話聽上去就很悲壯,可以說宋朝是我國曆史上受遊牧民族欺負最厲害的一個朝代。西邊打不過党項,北邊打不過契丹,也打不過女真族,至於後來的蒙古帝國更是無還手之力,可以說是非常窩囊的。

從現在看來,造成宋朝羸弱的主要原因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之後,整個宋朝都是重文抑武,文強武弱,所以宋朝不像其他朝代一樣,有非常厲害的武將,以至於遇到外族時只有被欺負的命。金曾經俘虜了徽欽二帝,在他們祖先居住的地方進行了牽羊禮。可以說把宋這兩位皇帝欺凌的慘目忍睹,也讓宋的統治者打心裡怕少數民族。先是丟了幽州,再是被逼的遷都臨安,崖山之戰時皇帝被追著跑,從臨安到溫州到福建再到廣東,實在沒地方跑了,才發生了崖山之戰。

首先我先否定一下這個標題,也算是為這十萬軍民正名一下。崖山之戰,這十萬軍民已經背水一戰,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之後才選擇跳海殉國的,不是一開始就跳海,這裡面有一個前後順序,所以不可以否定他們的抵抗,雖然抵抗力有點弱。

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雙方的實力對比,元軍兩萬多人,雖然都是精兵,但都是陸軍,將領是漢人張弘範。宋朝這邊說是有十萬人,但是大部分都是老百姓,估計能上戰場的也就三四萬人,帶兵將領是陸秀夫和張世傑,但主要是張世傑負責。

張世傑是水軍統領,很有作戰經驗,但是我前文說過,宋朝的武將的確太弱了,張世傑當時犯了兩個大的錯誤,一是到了崖山之後以為元軍不會這麼快追到,沒有及時派兵佔領崖口,結果被張弘範佔領崖口,斷絕了宋軍打水和拾柴的路線,宋軍沒有水喝,只能喝海水,很多人生病,戰鬥力急劇下降。張世傑帶兵去攻打新會想奪回海口,但大戰幾天都沒有取勝。

二是派人把各個戰艦用鐵鎖鏈接在一起,就這樣變優勢為劣勢,軍艦失去了機動性和主動進擊的靈活性,又給了元軍可乘之機。

再這樣的局面下,敗亡已是必然的結果,就是元軍不打你,都渴死了,餓死了。所以一看形勢不妙,丞相陸秀夫不願意被元軍活捉,含淚背起小皇帝趙昰跳進茫茫大海。張世傑和楊太妃的船也遇到颶風,沉入大海。剩下的南宋軍民不願意成為元軍升官發財的戰利品,不願意自己的身體遭受元軍踐踏,紛紛跳海殉國。就這樣南宋王朝就此滅亡。

崖山之戰,南宋軍民的精神,民族氣節都是被後人稱頌的。崖山海戰雖然失敗了,但是漢族人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面對外敵,絕不屈服的民族氣節和勇氣,值得我們現代人們敬佩。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大將軍威武K2019-04-04 09:47:49

因為這些人已經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打不動了。

崖山之戰前,元軍擁有戰船400多艘,總兵力3萬餘人,清一色的作戰部隊。宋軍雖然號稱20萬,但是充斥著太多的宮女太監、官兵家屬、文官這些非戰鬥人員,真正能打仗的戰鬥部隊並不見得就比元軍多,並且是屢戰屢敗後的漏網之魚,軍心不齊。

更要命的是,作為宋軍主帥的張世傑,犯了一個低階錯誤,讓這20萬軍民還沒有開戰就已經喪失了大部分戰鬥力。

因為崖山是宋王朝最後一個據點,宋軍的迴旋餘地已經十分有限,張世傑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樣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於是,張世傑乾脆把1000艘戰船背山列陣,準備了夠全部軍民吃半年以上的糧食。然後20萬軍民連同小皇帝趙昺全部上船,並且按照他之前一貫的水戰風格把1000艘戰船全部用繩索連線起來,恰似一座海上城郭,還做了防火措施。

但是張世傑還是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放棄了與陸地唯一的連線點——崖門。要知道20萬人的口糧好說,但是淡水和做飯生火用的木柴卻無法準備,不然船還不得沉了?於是,張世傑每天都得派人去崖門內取淡水和乾柴,卻沒有派重兵防守這裡。當元軍抵達後,第一時間搶佔這裡,切斷了宋軍的淡水供給。

元軍佔據崖門後停留了十幾天才發動進攻。這十幾天裡,宋軍因為缺乏淡水,在南中國海高溫高鹽的折磨下,口渴難耐的20萬宋軍軍民乾脆喝起了海水。後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又鹹又苦的海水喝進肚子跟毒藥沒什麼區別,人體攝入大量海水只會導致大量腹瀉,,體質越來越弱。

等到元軍發動進攻時,1000艘戰船連線起來的海上城堡根本沒有任何攻擊力,喝了10幾天海水、吃了10幾天乾糧的宋軍官兵體力已經弱到了極點,勉強與元軍作戰一天就全線崩潰了。元軍突破宋軍的“船城”後,張世傑預感大勢已去,於是下令砍斷船上的繩索,讓軍民各自逃生。

這一下,原本就已經奄奄一息的20萬軍民更是群龍無首,在烏雲密佈、海浪洶湧南海上隨波逐流,很多人不是戰死的,而是船被海浪打翻後淹死的。

所以,此時的宋朝人根本已經失去了繼續戰鬥的力量,即便是主動投降恐怕也不容易做到,蹈海而死恐怕也是唯一的選擇了。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李藝泓2018-12-22 22:07:44

我覺得主要原因可能是恐懼,然後才是氣節和群體性的鼓動。(雖然我對十萬軍民這個具體數字存在疑問)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說是恐懼呢?我們知道蒙古軍在大殺四方,征戰天下時,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屠城,喜歡殺戮,滅族。

《元史》記載:1234年,蒙古滅金。得戶八十七萬,人口為四百七十五萬餘人。金太和七年(1207年),官方統計人口數字為七百六十八萬戶,四千五百八十一萬人,短短二十餘年,人口銳減90%。

蒙元騎兵與宋軍在陝南交戰,宋軍陣亡計程車兵和被屠殺的無辜百姓總數已經達到數十萬,屠城二百萬。蒙和南宋交戰的三十年間人口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30%。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成吉思汗,在征戰俄羅斯、花剌子模、西夏、四川、杭州時都是一路屠城過來,而且不僅是殺人那麼簡單,還有姦淫婦女,搶劫平民,挖掘摧毀皇陵,將帝王屍骨和牛馬骨頭暴露荒野,來侮辱。1275年,征戰常州,更是殺到常州只剩下藏在橋坎的7人。

蒙古軍隊兇名太盛,崖山軍民,一方面深知大勢已去,對抗也沒有獲勝的可能,另一方面對於元軍充滿恐懼,不擔心死,擔心受無窮無盡的非人的折磨和侮辱,再加上可能受了一些將領或者陸秀夫這樣的烈士的鼓舞和激勵,人一時之間絕望而生出氣節,走投無路,群體效應出來,於是,一個人赴死,一群人也跟著赴死,一萬人,十萬人都跟著赴死。

最後,補充一點,並沒有抵抗,這過程中有劇烈的抵抗,有悲壯的戰爭,只是最後所有人都知道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坐在七樓釣小魚2020-06-29 20:58:47

寧願跳海也不拼命,著實令人深思,這不合常規。

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想拼命而不得,沒有武器;另一個是想拼命而不能,沒有武功。

南宋本來是出過很多名將的。可是在最後的關頭,指揮打仗的就只幾個文官,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歷史的經驗值得我們好好地總結。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君甫書生2020-01-23 21:37:50

看到這種標題就氣,你這種提問恰恰反映了對傳統文化的陌生,你肯定也不理解田橫五百壯士為啥自殺吧,按你的思路他們應該找劉邦拼命才對啊,為啥選擇自殺呢?項羽在你眼裡肯定也是懦夫,跟劉邦計程車兵幹啊,自殺多可惜多窩囊。

中國古人最崇尚一個觀念就是“捨生取義”,做人強調一個氣節,為大義為氣節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樣的精神可能在今天非常缺失,所以樓主才會質疑崖山海戰烈士的意義與價值。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南宋軍民是不敢抵抗嗎?蒙古大軍征服亞歐大陸的過程中遇到的最艱難的戰爭就是滅宋戰爭,前前後後打了四十多年,南宋湧現了章夢飛、曹友聞、王堅、章翔、孟珙、孟瑛、餘玠、張鈺、張順、張貴等等太多太多民族英雄,雖然蒙古鐵騎可能是冷兵器時代戰鬥力最恐怖的軍隊,但南宋軍民從未放棄抵抗,他們屢敗屢戰,前赴後繼!

提到南宋抗蒙就不得不說文天祥,文天祥就義後,妻子在他的衣服上發現瞭如下幾句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我想這幾句話能很好的反映當時的人的精神追求,可以很好的回答樓主的疑問。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說到古代王朝的覆沒,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明朝崇禎皇帝,其實南宋的結局同樣非常壯烈,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為避免被俘虜,南宋八百多皇族跳海殉國,十萬軍民為南宋殉葬,這是老百姓對一個王朝的眷戀與不捨,宋王朝以一個大大的驚歎號結束了自己320年的歲月。今天的一些人在質疑宋朝文弱時,應該多去了解一下南宋的抗蒙史,抱著高高在上的態度去質疑一個GDP過億兩白銀的國家,會顯得自己很蒼白。

北宋南宋都毀於外族入侵,著實讓人感到遺憾,在遼金夏元的輪番衝擊下能堅持三百多年也算非常不容易了,這是一個富庶、開放、文明、繁華的時代,只可惜再繽紛的花朵也無奈冰冷的屠刀,蒙古滅宋,野蠻征服文明,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史海浮沉一月明2019-08-22 22:28:52

我感覺題主有些誤會當初追隨宋帝跳崖自盡的那數十萬南宋軍民了,如果說信仰沒了,繼續爭鬥還有意思嗎?或者說早已看透了人間生死,那麼依然和敵軍拼命還有必要嗎?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總是,這十萬軍民最終能夠選擇和宋帝共存亡,並未抉擇當“賣國賊”,在我個人看來,這種自殺行為倒是能夠顯露出民族尊嚴、漢人氣節的。其實這十萬軍民選擇跳海自殺的原因很容易理解,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這十萬軍民當時沒有選擇跳海自殺,那麼他們此後的結果又當如何?是轟轟烈烈戰死,還是繼續活在受外族欺凌的陰影當中?

公元1279年,南宋軍隊和蒙元軍隊之間進行了歷史上少見的大規模海戰,史稱“崖山海戰”。公元1276年,當時南宋建安被蒙古搗毀攻陷,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帶著宋端宗等人便開始了“南逃”之路。次年,宋端宗一行人到達泉州,當時宋相張世傑請求向泉州市舶司蒲壽庚借船,但是早就懷有貳心的蒲壽庚此時卻避而不應,隨即蒲壽庚便歸順了蒙元。宋端宗一行人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坐船逃亡廣東。之後因為颱風的遭遇,宋端宗也病死途中,一行人最終達到崖山繼續堅持抗元,八歲的少帝趙昺接任了病逝的宋端宗。公元1279年3月19日,崖山海戰宣告結束,與此同時也標誌著南宋的徹底滅亡。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其一:生還不可,勝利難遂

崖山海戰雙方共投入兵力50多萬,其中南宋10多萬萬,蒙元30多萬,在持續了幾天的輸死拼搏中,南宋傷亡人數要遠遠大於蒙古軍隊,因為當時南宋軍隊當中經過訓練計程車兵卻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是跟隨宋帝南逃的流亡百姓。崖山海戰後,即便當時南宋還留存了十萬軍民,但是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了。手無寸鐵的南宋軍民面對著洪水猛獸一般的蒙古軍隊時,早已看不到任何可以生還亦或是戰爭逆反的希望了,故當時所有人都抱著必死的心願來看待南宋和自身最後的結果了,在如此希望泯滅之下,眾人皆跳海自殺,誰也想象不到當時十萬人集體跳海是多麼悲壯之勢。

其二:宋帝已死,信仰淡然;假若投降,泯滅尊嚴

在這裡我列舉了兩點來作為原因來看待。其一:當時南宋丞相陸秀夫在看不到一絲希望之後,便抱著年僅8歲的趙昺率先投海自盡,身旁殘存的南宋軍民見此情景後,毅然決然也隨之跳海自殺。等到張世傑率領餘下軍民慘勝歸來時,面臨的卻是宋帝投海的噩耗,而次日楊太后也在悲痛欲絕下自殺身亡。張世傑等人面對著重重精神打擊和洪水猛獸般湧來的蒙古軍隊,終於也在信仰盡失的迷茫中選擇了追隨宋帝而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另外,如果當時宋人恐懼死亡,而轉而臨時倒戈於蒙元的話,那麼①如此叛國之行為,豈不是枉為南宋之人,宋帝皆投海自盡,爾等卻背棄忠義,投敵叛國,是何道理?②就算宋人皆投降於蒙古,難道蒙古人會給予降眾以尊嚴嗎?要知道,蒙古建元以來,所實行的可是人種歧視的“等級制度”,漢人居於最次等。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吳覆宇2018-12-19 10:48:20

謝謝邀答!南京大屠殺三十萬人為什麼不反抗呢?這不就是答案嗎?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候塞雷的歷史手札2020-05-16 15:47:37

在崖山海戰中,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洩,宋軍極度睏乏。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可以說南宋軍民非常得有骨氣,寧死不降!

而崖山海戰已經是背水一戰,但此時的南宋早已是風燭殘年,在陸上的抗元勢力幾乎已經全軍覆沒,而元軍正是勢如破竹的時候,無論再怎麼抵抗,最後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因此在海戰失敗、突圍無望之後,南宋軍民紛紛跳海殉國,恰恰體現的就是其民族氣節,他們不願意成為元軍升官發財的戰利品,不願意自己的身體遭受元軍踐踏。

還有,不要說什麼“崖山之後無中華”,只要中華民族沒有滅絕,中華就一直存在!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算了算先生2018-12-19 07:24:48

需要明確的是崖山之戰是海戰而非陸戰,如果是陸戰,這十萬人再不濟也有一拼之力,但在海面作戰無根無憑,兵士們也身心俱疲,按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玉碎也許是唯一宣示氣節的方式(儘管並沒有直接的史料能證實“集體跳海自殺”的說法-“海上浮屍十萬”只是傷亡數量而不是死亡方式,至少死法不可能如此統一)。不同於燕北宋軍,隨皇帝南撤的有許多多是朝臣士族,還有不少家眷奴僕,就連渡海的船都是臨時搶的,這樣一隻逃亡部隊本身戰鬥力就極為有限,他們也許早就做好了以死存志的準備。其次,皇帝和太后先後赴海,趙家天下已經宣告滅亡,那時候還沒有現代國家意識,天下仍為一家之天下,小皇帝的死宣告著國家的滅亡,那還有反抗的必要嗎?像張世傑這樣的大臣隨後跳海自盡,不只是在殉君,也是在殉國。將為兵之率,一支沒有指揮,沒有戰鬥慾望的部隊還能做什麼呢?死不辱節已經是這些遺民最後的哀榮了。

儘管我很佩服張世傑、陸秀夫寧死不降的氣節,但此二人的指揮失當怕是要對崖山之敗負一定的歷史責任。但話說回來,雖然史書對二人多少有美化的成分,但僅二位這慨然一躍,便勝過變節者千百倍了。

崖山十萬,更像是一種激於意氣的集體行為,無關理性,只關乎立場。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老威觀史2019-09-23 20:22:01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崖山之戰是歷史上非常悲壯的一戰,當時南宋最後的軍民約20萬人集體駐守在了崖山這個地方,同前來的蒙元水軍進行了最後的決戰。

決戰的結果是南宋戰敗,數十萬南宋軍民不願做亡國奴,紛紛跳海自殺殉國。

崖山之戰的悲壯

公元1279年二月的崖山之戰是註定了失敗的,儘管參戰的軍民有大約20萬人,而元軍只有2萬多人。

位於今天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的崖山,是有著兩座小山和一處軍港的海島,當時流亡到這裡的張世傑決定把這裡建成抗元復國的基地。他將成千上萬條戰艦聯合起來築為水寨,又建造了行宮和軍營,準備死守到底。

但是沒想到元軍一天就攻破了壁壘。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被攻破並不奇怪,因為雖然這裡易守難攻,但也是一個死衚衕。因此當元軍佔據了南端的入海口又切斷了淡水的供應之後,張世傑他們就只能坐以待斃。連續多日都喝不上水的宋軍戰鬥力大為削弱,在元軍兵分四路的凌厲攻勢之下,很快就兵敗如山倒,血流成河。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更為糟糕的是,小皇帝的旗艦被團團圍住,也動彈不得。文官領袖陸秀夫對著小皇帝說:國事已至此,唯有一死,不可受辱。於是揹著小皇帝跳海自盡。逃離崖山的張世傑得到訊息,任憑風浪掀翻艦船,墜水溺死。

其實,崖山給人的印象就是,悲壯。隨著宋軍的戰敗,跟隨他們的十多萬居民基本都跳水殉國,沒有人願意當亡國奴,可以說,每個人都為了王朝做了最後的努力。

崖山的悲嘆

關於題目的問題,十多萬軍民寧願跳海,這說明他們沒有怕死的,也沒有願意投降的,都會和元軍奮戰到底。為什麼寧遠跳海也不拼命?原因也很明顯了,就是元軍切斷了他們的淡水供應,已經連續多日沒有喝到淡水,人基本都虛脫了,這個時候基本只有自殺的力氣,哪有力氣和敵人拼命呢?

所以十多萬人跳海的事情就完全可以解釋了。

只能說張世傑這個人腦子一根筋,缺乏判斷力,選擇了一條死衚衕來做基地,被人切斷了水源就只能等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而在此之前,當他們逃到福州的時候,實際上是有機會挽回敗局的。

當時福州的船政司總管是蒲守庚,是阿拉伯人。當時阿拉伯人的航海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蒲守庚這樣的人也是商人出身,長年經營海上貿易。

如果當時張世傑能夠團結到蒲守庚,得到蒲守庚水軍的幫助,事情也不至於此。但是張世傑沒有能夠團結蒲守庚,反而在入城之後抄了蒲守庚的貨物,繳了他的商船導致蒲守庚的反水。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我們其實可以看一下在元朝發動滅宋戰爭之前的形勢,可以說當時在陸地上,元朝是無敵的存在,宋朝要想存留下來,唯一的機會就是發展成為一個海洋帝國。

而海洋帝國的特點就是擁有強大的海軍,佔領廣大的海外殖民地,透過殖民地之間的貿易維持帝國的經濟,同時利用海軍不斷地襲擾元朝。

要知道,元朝時期曾經發動過對日本的戰爭,兩次都失敗了,這也說明在海戰上,元朝並不佔優,(雖然有運氣成分)當時日本軍隊的戰鬥力根本不是宋軍的對手,元朝透過海戰都不能戰勝日本,更何況是宋朝呢?

而這個機會就在當時的蒲守庚那裡,可惜的是宋朝的統戰工作做得不夠好,沒能團結蒲守庚,也就失去了存留的最後希望了。

實際上當宋軍到達崖山的時候,命運已經註定了。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焚劍煮酒2019-11-14 00:28:03

崖山十萬軍民並非不敢拼命,他們只是選擇隨舊主而去。作為大宋子民,眼見皇主投海自盡,難道不悲痛嗎?可能悲痛會化為力量,讓他們拼死與元軍一戰。但此時他們感受到的只有悲痛帶來的自責、只有國家覆滅帶來的傷痛。大宋已經覆滅,宋主也投海而去,那宋臣、宋將、宋兵、宋民呢?既已無宋,何談其它。

於是他們毅然決然的投向這大海,只因國家已亡,只為隨舊主而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崖山海戰之悲壯

大戰背景。

宋端宗駕崩後,他七歲的弟弟衛王趙昺繼承了皇位,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趙昺逃到崖山,並在當地建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而後不久﹐在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範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從此南宋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大戰經過。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張弘範率元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在被元軍包圍的巨大壓力下,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此時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而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

其實這條建議是不錯的,在崖山這裡剩下的是宋朝僅存的戰鬥力了,如果敗了就再無回天之力,而且宋帝也在此,大戰之下,誰能保證其安危?這無疑是張世傑的決策失誤。

張世傑下令將上千艘船隻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以保護趙昺。而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衝向宋船,就如當年火燒赤壁一樣想著將宋船隊全部燒燬。不過張世傑早派人將船身塗滿溼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見火攻不成,便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而宋軍連吃乾糧十餘日,又無飲水解渴,而海水哪裡喝得。

這便是張世傑的又一失誤,由於沒有佔據海灣出口,此時的宋軍進不敢進,退無法退,又被元軍斷了吃食和飲水,此時的宋軍就如同甕中之鱉。而元軍只需要慢慢等著,等到宋軍糧食耗盡,自然就不攻而破了。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祥興二年二月六日,張弘範將元軍分成四份,在宋軍的東、南、北三面各駐一軍;並自領一軍與宋軍相會。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從正面進攻,又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後,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宣告滅亡。

張世傑是已經突圍出去了,但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所以無法突圍,這本來作為保護皇帝的手段,沒想到最後卻害了皇帝。左丞相陸秀夫見無法突圍,又擔心宋帝被元軍俘了去,便將自己的妻子家眷趕下海後,背上八歲的趙昺便投海自盡了,隨行的十多萬軍民看到這一情景,也都跟著跳海而去了。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第二天早晨,海上浮屍十萬。

崖山海戰何其之悲壯,顯盡了我漢人之風骨,鐵骨錚錚之氣節。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家國淚。”

這些人不是怕死,也並非不敢拼命,反正都不過死而已,又何懼與敵一戰?

只是像前面所說,國已亡家已破,皇主也已赴海,身為大宋子民又怎敢苟活於這人世間?所以十萬軍民紛紛赴海,以身殉國,就此隨宋主而去了。

“十萬軍民齊赴死,一千年來無後人。”這真真的是舉世無雙之氣節!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一半秋色2019-10-26 19:05:17

有句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人都是有求生本能的。

可崖山之戰慘敗後,為何十萬軍民寧願投海而死,也不願意苟活於世呢,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崖山之戰,元軍總兵力3萬人,戰船400艘,全都是精銳中的精銳,久經沙場,氣勢正盛;宋朝雖然號稱20萬人,但是人員複雜,有婦孺老幼,有宮女太監,還有王公貴族,真正能形成戰鬥力的不過5萬多人,且士氣低落到了谷底,如驚弓之鳥。

當時宋軍主帥叫作張世傑,他空有一腔報國之心,但軍事指揮能力拙劣,協調能力低下,犯了一個接一個的低階錯誤,最後親手讓南宋葬送魚腹之中。

崖山已經是南宋的最後一個據點,退無可退,張世傑決定孤注一擲,他索性將1000艘戰船用鐵鏈拴在了一起,連成了一片“陸地”,又將全部的糧食轉移到了船上,最後將20萬人全部移到了船上。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張世傑之所以這樣做,主要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留給士兵的路只有兩條,要不死戰,要不跳海,這種戰法其實是效仿當年項羽的背水一戰,企圖置之死地而後生。

然而,這種戰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水,我們知道海水苦鹹苦鹹的,是不可以直接飲用的,20萬人總要喝水吃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張世傑每天派人到崖山取淡水,取柴火,然後運送到船上,燒火做飯,迴圈往復。

可是,倘若元軍切斷了淡水,那麼20萬人豈不要活活渴死嗎?真不知道張世傑怎麼想的。

果然,元軍到了崖山之後,發現空無一人,南宋軍民全都轉移到了船上,元軍大喜,他們立即切斷了南宋淡水供給。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很快,船上的20萬人就沒水喝了,只得喝海水,結果越喝越渴,加之天氣炎熱,很多人出現了中暑的症狀,其實就算元軍不發動進攻,20萬人也會慢慢渴死的。

但是,元軍不願意等,他們要速戰速決,400艘戰船全體出動,戰鬥僅僅持續一天,南宋全線潰退,這時候張世傑眼見大勢已去,命人割斷了繩索,大家自顧自逃命去了!

當天,風高浪急,陸秀夫帶著少帝趙昺漂浮在大海上,望著滔天的巨浪,漂浮著的死屍,遠處熊熊的烈火,以及元軍滔天的吶喊聲,陸秀夫大喊一聲“天亡我大宋啊!”,然後抱著少帝跳海自殺。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無數軍民見皇帝死了,紛紛跳海自盡,場面悽慘無比,十萬軍民葬身魚腹。

有人說,崖山之後再無中華。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紅黑聖西羅2018-12-19 21:41:45

根據記載,崖山之戰是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其實這戰,宋軍官兵和平民有20多萬人,而元軍只有2萬多人,戰艦更不是如宋軍,但張世傑和陸秀夫等人部署失當,指揮部利導致戰敗。當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八歲的趙昺投海,見皇帝和主帥都自盡了,其他的軍民也都跟隨跳海自盡。

打了那麼多天的仗,應該也沒多少軍隊了,大部分應該都是隨軍家屬和平民,根本沒有戰鬥力,為了不受辱,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2020-05-16 14:53:29

對於這個問題,一開始我和你一樣也是很疑惑 。10萬軍民啊!都是一個腦袋兩個胳膊的,蒙古人就是再厲害,也就兩萬多人,拼死一博我感覺也是可以的啊,為啥非的跳海自殺?

不過後來我專門在網上查閱了一下崖山海戰發生前的背景以及崖山海戰的經過,結局。再結合一下當時南宋末年現實的社會政治軍事環境,對於10萬軍民為何不背水一戰而紛紛跳崖殉國這個問題我終於知道了答案。

如果換成是你我,你我也一樣會毫不猶豫的跳下去殉國。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崖山海戰背景及經過,只有先了解這段歷史,才能知道自殺殉國背後的原因

一,崖山海戰前的背景: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當時,南宋小朝廷已經被蒙古兵追趕了很長時間,從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逃到了福建,之後又逃到了廣東,最後趕到了廣東新會縣城南50公里的崖山海面上。南宋大片國土已經淪陷,上到南宋統治階級下到普通軍民,無一不對當時的現實狀況悲觀欲絕,身心疲憊,悲壯氣氛充滿整個軍營。南宋小朝廷退到崖山後,已經無路可退,也不想再退了,在這種情況下,蒙古和南宋最後的一次戰鬥――崖山海戰在此展開。

二,崖山海戰發生經過:崖山背山面海,地勢險要,蒙古兵帶隊的是漢族人張弘範,南宋小朝廷帶隊的是張世傑、陸秀夫。1279年正月,張弘範率元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面對蒙古兵的大兵壓境,南宋方面其實也不是沒有獲勝的可能,但當時的南宋統帥張世傑顧慮軍隊屢敗,士氣不振,未能先發制人,被蒙古兵切斷了海上退路和補給,瞬間對宋軍造成了致命的威脅,自此宋軍軍心大亂,後在蒙古兵的強勢進攻下,南宋的1000多艘戰船被攻破,陸秀夫擔心皇帝受辱,於是揹著8歲的小皇帝跳海自殺,看到皇帝和陸秀夫都跳海了,十多萬南宋軍民亦相繼跳海,自此南宋滅亡。

三,10萬南宋軍民軍跳海殉國,不背水一戰原因分析:

1,當時流亡的宋廷人數,可靠的說法為“猶計二十萬”,在宋代的募兵制下,軍隊移屯往往拖帶家眷,在國之將亡的極端情況下這種情況應當有增無減。因此,在二十萬人中,軍隊也就有幾萬人,在和蒙古兵幾場戰爭中,軍隊其實已經消亡殆盡,剩下的幾乎都是手無寸鐵的家眷,讓他們去和蒙古兵廝殺和送死沒啥區別,而且看著自己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戰死,身心悲憤欲絕,選擇跳海也算是一種解脫。

2,蒙古兵殘忍的屠城政策影像,蒙古人在征服南宋的時候,曾多次屠城,可能有人也會想到投降,但是他們明白,投降也是被砍頭。與其被殺,還不如跳海自殺痛快些。

3,在蒙古兵連續強攻下,破壞了很多船隻。根據資料記載,負責指揮戰鬥的張世傑衝出蒙古兵的包圍圈後清點船隻,發現原本一千多艘船,只剩下了10多艘。當時是海戰,不是巷戰,就是軍民想和蒙古兵拼死一搏,但是船都壞了,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4,南宋時期政治文化的對軍民的深刻影響,

南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程朱理學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存天理,滅人慾,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謂五常:仁、義、禮、智、信。在這一思想的嚴重影像下,皇帝帶頭跳海,影響很壞,陸秀夫帶著皇帝帶頭跳海的訊息在部隊中船開後,很多人感覺皇帝都死了,前途無望,還是做大宋的忠臣吧,集體投海。文化方面的影響,我個人認為是最主要的原因。

5,在宋代一朝開放、自由、繁榮的社會環境裡,養成了大漢民族堅貞不屈的民族性格。因為漢人的氣節,所以才有十萬軍民集體投海殉國的壯舉。

總結:崖山海戰雖然失敗了,但是漢族人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面對外敵,絕不屈服的民族氣節和勇氣,值得我們現代人們敬佩。

人可死,氣節任何時候都不可丟!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無月文化館2019-04-04 11:30:28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館長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南宋雖然腐朽懦弱,但是在國破家亡的最後時刻,還是表現的悲壯不已。

題主問為什麼在最後關頭,那些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題主你恰恰錯了,這不是那十幾萬軍民懦弱,恰恰是他們的氣節所在。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的廣東崖山海域,南宋流亡小朝廷的行宮就建在此處。

但不久,張弘範率領的元軍就浩浩蕩蕩殺來,從三面圍困了宋軍。

這兩年來,南宋流亡小朝廷的巨大船隊在張世傑的帶領下,一直輾轉流離,而張弘範率領的元軍水師也一直在後面緊追不捨,兩支巨大的船隊就這樣在一望無垠的大海上展開追逐遊戲。

這一次,面對元軍再一次襲來的巨大壓力,張世傑真的感到厭倦了,感到煩躁了。

他放棄了再次突圍遠去,而是決定在此與元軍一戰。

是啊,一直逃啊逃,還有多少地方可以逃呢?既然終究跑不掉,為什麼不痛快一戰呢?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張世傑放火焚燒了岸上的行宮營室,將上千艘大小船隻,背靠崖門,面向元軍水師,結成船陣,將小皇帝趙昺所在的龍船置於中間核心,層層疊疊,圍成了一個水上宮殿。

為了避免重蹈之前被元軍火攻的覆轍,張世傑讓士兵們撈起海泥,一層層塗抹在船身上。

張世傑還準備了足夠所有人吃上半年的糧食。

從人數上來看,南宋方面的人數佔有優勢,但是南宋軍中是軍民混雜,中間充斥著大量的家眷軍屬,因此雖然人數佔多,但是戰鬥力遠不如元軍。

將上千艘船隻結成船陣,不可能再將船陣推動,也就是說準備一戰的張世傑採取了防守的態勢。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戰鬥很快就開始,元軍很驚訝南宋居然再一次採用了船陣這種打法。

元軍很快放出堆滿柴草的小船,點燃後衝向南宋陣中,大多數的火船被士兵們用長棍挑開,為數不多的幾艘衝進了陣中,但是海泥的防火效果很好,元軍的火攻沒有起作用。

很快,元軍改變了策略,改為圍困南宋水軍,反正你們也跑不了,我就圍著你們不動手。

張世傑雖然在船上準備了足夠半年的糧食,卻沒法準備淡水,每日所需的淡水都需上岸去取,但元軍切斷了宋軍取水的通道。

南宋軍隊進入了缺水的狀態,到了最後,士兵們不得不從海里撈起一桶桶的海水,勉強喝下去。

喝海水是會死人的啊,很快,很多人開始腹瀉。

宋軍的戰鬥力在一天天的減弱,每天都有人死去,更多的人瀕臨垂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二月六日癸未,元軍正式發起攻擊。

元軍把超強火器西域炮放置到了戰艦上,大炮轟鳴著向宋軍發射,連小皇帝趙昺所在的龍船也在西域炮的攻擊射程內。

隨後,元軍從多個方向向宋軍靠近,雙方展開戰鬥。

早已垂死的宋軍怎麼會是元軍的對手,戰局很快便一邊倒。

危急之中,張世傑派一艘小船,千辛萬苦劃到龍船所在,請求接上小皇帝趙昺,再次突圍而去。

但是陸秀夫拒絕了這個請求,因為來者無法證明身份,在這最後關頭,有的是各種魑魅魍魎想透過小皇帝趙昺去為個人謀取利益。

無奈之下,張世傑率十幾艘戰艦揚帆而去。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情況已經無可挽回,陸秀夫仗劍將自己的家人都趕下了海,陸秀夫的妻子,用手抓著船沿,乞求丈夫不要逼她,陸秀夫眼中含淚,對妻子說:都去吧,你們還怕我不去陪你們嗎?

最後,陸秀夫懷抱小皇帝趙昺,跳海自盡。

崖門海戰之後一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屍10萬。

這就是崖山海戰的場景,不是宋軍軍民不願戰鬥,而是實在沒法戰鬥。但在最後關頭,他們沒有選擇投降,而是慷慨赴死,這正是氣節所在。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原創作品,請勿抄襲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歷史公元2019-04-04 22:02:14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崖山海戰之後“十萬軍民蹈海殉國”應該只是一個虛數,就算是隨軍的百姓只有一半,真正的軍人也只有五萬人。

更糟糕的是,宋軍先是喪失了在陸地上的反抗能力,又在海上被元軍打敗,真的已經迴天乏力。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公元1278年,張世傑護衛宋末帝趙昺逃到崖山。

忽必烈透過軍事鬥爭打敗了經過蒙古帝國忽裡臺大會認可的大汗阿里不哥,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大汗,但是也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

在這樣的情況下,忽必烈為了保住基本盤,建立了元朝,而宋朝已經是忽必烈唯一能夠擴張的方向,遭到了蒙古鐵騎強大的進攻。

襄樊之戰元軍勝利以後,南宋已經失去了翻盤的機會,逐漸走向失敗。

文天祥等抗蒙將士的戰敗,意味著南宋在陸地上徹底失去了反抗能力,只能移兵海上繼續作戰。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結束,“十萬軍民蹈海殉國”。

本來我一直以為南宋掌握著海戰的主動權,但真相非常的殘酷。

早在公元1274年,忽必烈就已經建造了900艘戰艦遠征日本

,但是在1279年的崖山海戰竟然只派出了

400艘戰艦

,可見已經是勝券在握,完全取得了“制海權”。

而崖山海戰的結果,

以張世傑帶著十一艘大船突圍而告終

,顯然宋軍海戰完全被元軍壓著打,失敗已是必然。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戰敗之後還有四十多個宋軍將領投降元朝,士兵的數量應該更多。

而在臨死之前南宋“十萬軍民”一定是經過了激烈的戰鬥,但是在失去海軍援助沒有退路的情況下,

甚至是面對元軍的屠殺只能“蹈海殉國”,絕對不是寧願赴死也不與元軍拼命。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援。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歷史看歷史2020-07-27 16:43:02

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進行了中國古代少有的大規模海戰。

崖山海戰是南宋王朝的國運之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生死存亡,因此是宋元之間的大決戰。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這個戰役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最後以宋軍失敗陸秀夫揹負燒帝投海自盡、10萬軍民蹈海殉國告終,很多人聞此結局無不扼腕嘆息,痛心不已,對於宋人的抗爭精神由衷地讚歎敬佩,

但對於10萬軍民跳海自盡這件事想不通,感覺既然自殺都不怕為何不放手一搏,正所謂“打死一個夠本,打死兩個賺一個”,為什麼要這樣“白白犧牲”?小編覺得這就是比較典型的拿今天的目光去看待昨天的故事,由以下幾個方面看,這個事情在當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當時人們的價值認知的。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第一、當時宋軍方面大約有20萬,但這不是戰鬥人員的數量,

而是包括文官、家屬等非戰鬥人員,所以算下來戰鬥部隊也就幾萬人而已。雖然這個數量和元軍比起來並不算少,但在當時已經被圍困,運輸線被掐斷,士兵因淡水匱乏戰鬥力下降的情況下,勝負已經可以預料。

第二、當時的南宋軍民是要抗爭到底的,所以就抱定必死的信念,

在戰役失敗的情況下,大局一定、大勢已去,再去做最後的掙扎意義已經不大,況且一旦被元軍俘獲後,士兵還好一些最多被殺,老弱婦孺很可能就會遭到侮辱,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不能容忍發生的。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第三、古人的價值觀是受當時社會文化教育環境所決定的,比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及其他的一些忠義價值觀。

這些價值觀和“與元軍戰鬥到底被俘受辱”相比,蹈海自盡自然就成了最正義、最體面的報國方式。

結語:古人特別是宋人,受到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把名節看得高於生命,而且從宋人寧死不降的選擇來看,如果被俘,元軍對待戰俘的方式一定是他們絕對無法接受的暴虐、殘忍,所以他們權衡利弊,才做出了跳海殉國的舉動。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以上是

@歷史看歷史

的回答,希望題主滿意,歡迎朋友們指點評論。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江湖小曉生2019-07-15 10:49:44

我覺得這件事要怪就怪陸秀夫帶小皇帝跳海跳得太早了。因為南宋當時還有一千艘戰船,本身就是用來防備特殊情況所備用的。

十萬軍民都在船上,必須要一個強有力的聲音來指揮他們。可是陸秀夫在這個時候選擇跳海,其他人也就都跟著模仿陸秀夫的行為,崖山之戰徹底失敗,南宋也因此滅亡。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陸秀夫不帶著小皇帝遠渡重洋呢?

陸秀夫當時是南宋的宰相,文天祥被元軍抓了以後,南宋的朝局基本上都是他說了算。而他手裡當時有一千艘戰船,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可能當年建立南宋的趙構曾經躲到海上避難,有了經驗,所以南宋都有打造戰船準備避難的習俗。

而十萬軍民都上了船,我認為這個時候陸秀夫應該帶著這一千多艘戰船,揚帆遠航。呆在這裡只有死路一條,為什麼不出海呢?

當時南宋軍民因為缺少淡水,長期飲用海水所以導致各種疾病,時間在一天一天過去,陸秀夫卻沒有抓住這個重要的時機,他到底在等什麼呢?我十分不能理解,那個時候南宋全境都已經被元軍佔領,所以壓根不會有援兵趕來。所以陸秀夫應該選擇出海,即使是九死一生的事情,也要去嘗試一把,總比坐以待斃要好得多。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張世傑鐵索連舟,把所有人的命運都捆綁在了一起。

其實一千艘戰船,說老實話,逃跑個百來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當時南宋優秀的軍事統帥張世傑同志,為了防止十萬軍民暈船,仿造曹操的做法,所以將所有大船都用鐵索連在一起。這樣的確是減輕了暈船的問題,可是也把所有人的命運都捆綁在了一起。

這個時候,一個優秀的領導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如果陸秀夫選擇帶著大家遠渡重洋,哪怕去日本避一避,都能夠挽救南宋殘存人馬的命運。可是陸秀夫偏偏沒有這麼做,他寧可在海上孤零零地跟張弘範的大軍對峙,也不選擇逃走。

張弘範採用火攻的方式來對付張世傑的大軍,可是張世傑事先早就命人用溼泥巴將大船都塗了一遍,所以火攻不起作用。為此張世傑還沾沾自喜,可是這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當時的出路到底在哪裡?船裡的食物總有一天會吃完,長期喝海水,總有一天會活活病死。難道想讓這幫人進化成美人魚嗎?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十萬軍民在陸秀夫的指揮下,病倒一大片,壓根沒有戰鬥力。

由於陸秀夫本人的指揮失誤,直接導致十萬軍民被困在了海上。可是他還打算要反攻回來,但是一直沒有下決心。時間在一天天流失,帶上船的淡水逐漸被喝完了,所以無奈之下大家便開始飲用海水,結果造成了一大片病倒的情況。

看起來南宋還有十萬軍民,其實真正有戰鬥力的,幾乎沒有幾個人了。疾病是戰勝一支軍隊最有效的辦法,元軍壓根就沒怎麼進攻,陸秀夫這邊就已經失去了戰鬥力。其實留給陸秀夫唯一的資本就是時間,可是他沒有利用好時間。

十萬軍民就算是衝回去,也能夠跟元軍血戰一場,至少可以挽回一些尊嚴,不至於被困死在海上。可是陸秀夫不僅沒有選擇逃跑,也沒有選擇進攻。他是在等待,可是我看不出他能等來什麼。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總結:抱著小皇帝跳海,難道就是陸秀夫最後的打算?

陸秀夫之所以為大家所熟知,是因為他在南宋的最後關頭,沒有選擇投降元軍,而是選擇了跳海自殺。他不僅自己自殺,而且抱著當時南宋的小皇帝一起自殺了。這件事看起來確實非常壯烈,我們也應該為他這種壯舉感到傷心。

但是我們需要思考一下,陸秀夫當真只能選擇這麼一條路嗎?其實任何人的失敗,都要歸結於一件事,那就是拖延症。原本還有些資本的陸秀夫,因為一直選擇等待,所以使得自己的局面越來越不利。

陸秀夫原本完全可以逃離這裡,甚至能夠在另外一片海島上安置這十萬軍民。可是他從來沒有這麼想過,這是我覺得最可惜的地方。而且這十萬軍民在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自殺以後,也都跟著一起跳海了,元軍壓根就沒費多少功夫,就拿下了南宋最後的一股力量。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葭明通半瓶歷史2019-06-17 14:28:15

我翻開這歷史書一看,白紙黑字,言之鑿鑿,良臣烈女,忠義千秋的,視死如歸的,真是目不暇接。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比如崖山十萬軍民自殺蹈海,寫的也是清楚明白,然而,我轉念一想,不對呀,這些自殺了的人是不會爬起來寫歷史書的,是活人筆鋒一轉“讓他們自殺”的。

譬如,有些烈女明明是被餓死的,折磨死的,她們的父兄為了社會名譽,朝廷給的物質利益言之鑿鑿自己的女性親屬是“守節而死”,朝廷能怎麼 辦?自然是默認了。

至於戰爭過程的被書寫上歷史書,自然從來是勝利者的工作。“仁者無敵”嘛!勝利方從來是仁慈的君子,人,是不會亂殺的,更不會一把大火燒死十萬人,太殘忍了。我們當時想救他們來著,奈何他們死意已決,可憐雖然可憐,然而也都是不怕死的大英雄呀!

來,筆墨斥候,記下他們的勇敢赴死。

怎麼寫?首先不可以寫火攻水城,那些燒死的最後掉入水中了對不對?算“蹈海”!

那些跳入水中游泳力盡而死的更是“蹈海”了,這是一定的,不容置疑的!

那些扒到了我們船沿的還有力氣的人,被我們有些紀律性不好計程車兵打入水中淹死的,既然死在了海中,也是“蹈海”呀!對不對!

他們自己人擠人,掉入海中,和我們有啥關係?一定是“蹈海”淹死的了。

報……。。。。

報什麼?講!

啥?陸秀夫揹著他的小皇帝真的“蹈海自殺”了!你看,我們就是對的,他們全是跳海自殺的,我們可沒有逼他們。我軍是仁義之師!

哈哈哈哈,趙家小皇帝也死了,擺上酒來,有請軍師。

軍師哪,此地有啥名勝古蹟沒有,明兒去看看玩玩。

哦,這個戰場就是名勝古蹟,有名的崖山,濱海之地,名稱之中有山有崖,反而無水。

崖山,崖山,崖山,好地名,來人吶!

此一戰那麼寫歷史書的時候,要把崖山提了又提,寫了再也,總之弄成關鍵詞,把海面船城,火燒連營弄虛化了。

讓那些讀書不認真的人,最好誤會成昨夜燒死的那十萬人全部是跳下山崖而死最好了。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五味社2018-12-19 22:17:51

崖山海戰後,南宋王朝隕落。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南宋滅亡後,趙昰逃到福州登基為宋端宗。福州淪陷後,宋端宗逃亡泉州,趙世傑向泉州布政司蒲壽庚借船,遭到拒絕。不得已,宋端宗準備逃亡廣東,不料在雷州遇到颱風,落水染病後病逝。趙昺逃到崖山後,建立政權,組織抗元。由於文天祥被俘,陸地的抗元力量覆滅,僅剩海上力量,崖山海戰由此爆發。

但崖山海戰中,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大敗。陸秀夫少帝趙昺跳海自盡,隨後十餘萬軍民跳海殉國。

可以想象,之所以會爆發崖山海戰,是因為趙昺政權已經被元軍趕到海上,陸上沒有他們的任何立足之地。如今海戰失敗,十萬軍民可以說無家可歸,既然能陪趙昺到最後,自然是忠孝之人,不然在臨安城破之時,已經投降元朝。家國破滅,自然以死殉國。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覓史說事2020-05-16 13:50:11

我是歷來都會意,我來回答。

首先這是個偽命題,崖山十萬軍民寧肯投海也不去和元軍背水一戰,這句話毫無道理。

第一,崖山之戰是在抵抗之後才投海的;

第二,崖山之戰本身就是背水一戰;

第三,十萬軍民大多都是皇室後宮與百姓,軍士不足;

第四,崖山已是最後的絕境,就算打退了張弘範的進攻,元軍還會派更多的軍隊來,南宋流亡朝廷毫無勝算,與其失敗被俘,像宋微宗、宋欽宗那樣受盡侮辱,人格喪盡,不如投海自盡,保留最後一絲尊嚴。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德祐二年(1276年)在宋恭帝投降元朝後,宋度宗在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企圖徹底滅宋,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楊淑妃為楊太后,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宋端宗趙昰稱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耿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改元“祥興”,以陸秀夫為丞相,主持政務;張世傑為太傅,主要護駕;文天祥為少保,在外發展軍事,三根支柱苦苦支撐大局。趙昺登基以後,陸秀夫和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範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投降元朝的將領張弘範率元軍攻打到崖門,並對南宋水師形成三面包圍之勢。一場事關南宋生死存亡的海戰一觸即發。面對巨大壓力,宋水師主帥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準備

“背水一戰”

,下令盡焚陸上宮殿、房屋、據點。又下令將千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之法,以大繩索一字形繫於海灣內,並將末帝趙昺的“龍舟”置於戰船之中。

由於久攻不下,元軍用水師封鎖海灣,斷宋軍水源與糧食。宋軍士兵吃乾糧度日,飲海水引發嘔洩。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元將張弘範預備猛攻,將其軍分成四隊,在箭雨下駛近宋船,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軍中無主帥的宋朝軍民在宰相陸秀夫指揮下繼續與元軍作戰,一直堅持至三月十九日,終因趙昺困於千船之中而無法突圍,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恐君死臣辱,便揹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崖山海戰遂告結束,延綿近三百年之大宋王朝宣告滅亡。

為什麼崖山十萬軍民寧願蹈海自殺也不跟敵軍拼命?

抗爭精神,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偉大的財富,強敵入侵時,總有人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正如孟子所說:“雖千萬人吾往矣!”

所以,崖山之戰本身就是背水一戰,本身就是彈盡糧絕的絕地一戰,不存在什麼不反抗不殊死一拼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