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演變過程?霞露薌灃2020-04-20 16:31:26

從古體詩到格律詩,中國詩歌的演變是一條漫長的歷史道路。宋代嚴羽曾概而言之:“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沈宋律詩。” (《滄浪詩話·詩體·一》)古詩若按歷史斷代,則六朝前諸作,包括《詩經》、《離騷》、先秦古詩、漢魏樂府,稱為原古體;六朝至唐諸作,稱為仿古體;在唐代又衍生出律化古體。它們之間的差別,常以是否含有古韻古意和格律上的自由度去判定。唐代律詩成熟後,唐以前的詩被統稱為古體詩,唐代的詩稱為今體詩,宋代以後的詩稱為近體詩,清以後的詩大致可稱為近代詩,清末以後的詩便是現代詩。現代詩有非律化的新詩和律化的格律詩兩個分支。

古詩的形式十分豐富,是古代最靈活多變的自由詩,與格律詩相較,其明顯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篇無定句。短可四句,如前述之《彈歌》;長可三百七十多句,如《離騷》。

詩的演變過程?

(2)句無定字。從二言至九言乃至雜言,以四言、五言、七言最常用。

(3)韻無定格。可一部平韻到底,可一部仄韻到底,可葉鄰韻,可多部平仄韻轉韻,但要注意,每個韻部最少得用兩個韻字,亦即篇中用同一韻部的句子若只有兩句,則這兩句都得叶韻(平葉平,仄葉仄)。

(4)句子平仄不作有序安排,句與句之間的平仄無粘對關係,即沒有聲病律病的說法,但有一個“句自為律”的共識:句子自行調整平仄結構,以自由自然為合度。

(5)對仗寬鬆靈活,具體表現在:1)篇中句子完全沒有對仗;2)篇中句子隨時作對仗;3)對仗位置不確定,根據內容由作者自行裁量;4)對仗句詞性大致像樣即可,平仄和詞性都無嚴格要求和限制。

綜上所述,對古體詩的要求,可以歸結為兩點:句式基本整齊和必須叶韻。

唐代格律詩盛行,當時作者所作仿古詩,為了與格律詩區別,在字數、句式、叶韻、對仗各方面,都儘量避免格律化,刻意把句子作成孤平、拗句、三平尾、三仄尾、葉仄韻、轉韻或字數參差,對仗隨意,以出奇制勝,追求高古、樸拙的效果。

格律詩與古體詩比較如圖:

詩的演變過程?

詩的演變過程?使用者59331258437012020-03-04 17:01:13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 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詩最本質的特徵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歌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

詩並不是只在詩裡,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