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新規下如何破解家長的“一年級焦慮”?張開笑臉a2021-05-22 06:46:50

我有孫女正在幼兒園大班讀書,同時也教過小學一年級,比較瞭解幼兒園與小學知識系統銜接的關係,下面分享大家。

前幾年幼兒園是有學前班的,學前班的教材內容比較簡單,有語言文字、數學、拼音、繪畫等課程(農村學校沒有英語)。

教育部下檔案規定,幼兒園取消學前班,由四年學制該為三年學制,同時規定幼兒園階段不允許教學拼音、識字、數學、英語課程。好處是節省了一年的時間,費用也少了近萬元,也有不少弊端,我後面來敘述。

幼兒園不辦學前班,不允許授小學課有三四年了,老師很輕鬆啊,唱歌跳舞遊戲,學習社會生活常識,發展學生智力,一些手工製作、剪紙、拼圖都要家長來親子活動完成。

“幼小銜接”新規下如何破解家長的“一年級焦慮”?

教育部沒有統一的幼兒教材。

我孫女現在用的是一套《xx學習包》,是地方教材,部分教材內容肯定是不錯的,但我在輔導孩子完成作業時,發現有些比一年級還難,比如有一頁內容涉及到“子集交集”,孩子難以理解,完全要家長代替來寫,應該是小學中年級的教學內容。

取消學前班後老師教學一年級很吃力,成績比以前要差。

我們學校取消了學前班,也不授相關知識了,因為孩子直接升一年級的,幾年來,一年級老師就反映孩子基礎差,不如以前的孩子,因為一年級教學任務是有時間規定的,特別是語文課,拼音是前提,在一個多月時間如果沒有學好,今後的語文就會拖後腿 。我是教數學的老師,只要學生智力正常,幼兒園不學習也沒有問題,一年級還是要從12345開始學起,一個學期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孩子們也跟得上,考試絕大部分是八九十分,只有極少數智力障礙和家庭中沒有人管理的孩子成績差一些。

“幼小銜接”新規下如何破解家長的“一年級焦慮”?

城市孩子上一年級需要考試,也就有了培訓班“幼小銜接班”。

我有一個親戚的孩子讀了幼兒園,在暑假去找學校,學校要筆試和麵試,成績不高,她可能也有點笨,結果學校不收,只有再找一個民辦性質的高收費學校。

“幼小銜接班”為什麼這麼紅火,就是因為學校入取時要考試,學校考試的目的就是有好生源,學生基礎紮實。

但這又與教育部規定幼兒園不允許學習小學內容相違背,不許學習怎麼會有好成績,如何考試呢?所以現在是上面與下面各做各的,政策不能真正落實到位。

民辦幼兒園監管要松,照常教學小學內容,所以家長高價也要入他們學校。

這已經成為事實,公辦幼兒園是縣教育局直接管轄領導的,撥款學校建設都要靠他們,不敢不聽上級領導的話,檢查發現問題就要收批評。

設立幼兒園不同啊!他們可以打擦邊球,照樣授小學內容,學生成績好,家長放心喜歡,私立學校老師也相應負責任一些,聲譽與成績就是最有話語權,學生基礎好,小學老師也省心不少。

低年級基礎要紮實,幼兒園不教授,家長只有找幼小銜接班老師了,同時,家長也要耐心輔導,陪同孩子一起完成作業,因為他們識字很少,題目不認識意思不清楚,你給他說明白,再讓他去寫就可以了。

辦法就是幼兒園“老師不教自己教”,“自己沒有時間就去銜接班學習”,特別是語文拼音,反正花不了多少錢,數學不培訓沒有問題,孩子年齡大一些能力達到了,自然就會了。

“幼小銜接”新規下如何破解家長的“一年級焦慮”?

“幼小銜接”新規下如何破解家長的“一年級焦慮”?布點法個性化教育2021-05-21 18:02:32

所謂的家長的“一年級焦慮”,從教學方式的演化來說,再細緻點講就是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的師生互動方式的演化導致家長擔憂孩子不能順利適應這種師生互動方式的過度。

這裡,我可以用布點法的研究成果,從師生互動的方式演化來給你聊聊。

幼兒園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活動化,極少有符號化,而到了小學一年級已經有少量的符號化教學。怎樣做好這種過度呢?

教師與學生髮生教與學的關係就形成師生互動。人從嬰幼兒開始接受教育,就經歷了各種師生互動,諸如養育者與嬰幼兒的師生互動,課堂教學講授法、發現法、情境法、自學法、布點法等師生互動,各類師生互動各有自己的特徵。

師生互動有不同的結構,它們都是從一個原始的未分化的結構演化出來的。這一未分化原始結構稱結合型,結合型是未分化狀態,由結合型進入混合型,混合型是待分化狀態,由混合型分化出語言直接傳遞型、客體間接傳遞型師生互動。

1、結合型師生互動 兒童認識世界,必須依賴養育者的教育,從嬰幼兒到兒童時代學習的最基本目標應當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認識事物的過程,兒童向養育者學習語言與認識周圍世界是交織在一起的。這一原始的師生互動因教者教學語言與教學具體事物結合在一起,受教者學習語言與認識具體事物結合在一起,故稱結合型。

2、由結合型進入混合型師生互動 在低幼年級教師教學語言,傳遞文化,必須結合客體,客體與文化知識的傳遞緊密結合。隨著兒童語言符號的習得,對兒童已經掌握的語言符號,教師傳遞文化知識就可以與客體適當分離,對兒童尚未形成具體概念的語言符號,還必須結合客體教學語言,此時教師混合使用語言與客體兩類教學手段,這樣的師生互動稱混合型互動。

3、授受式師生互動 教師在師生語言互動中以語言直接傳遞文化知識的師生互動,如講授法。這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的師生互動形式。

限於篇幅和文字型別,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布點法的師生互動演化研究成果。你作為家長,可以參照這三種師生互動方式在家庭教育、家長輔導、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嘗試這樣的互動方式,應該可以讓你的孩子順利地從幼兒園過度到小學一年級的師生互動的轉變中適應。

“幼小銜接”新規下如何破解家長的“一年級焦慮”?黃爺302021-05-22 05:23:47

(問答原創)

2021年4月9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雙向銜接”,減緩銜接坡度。

同時,也重申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對學前兒童違規培訓。

樹有樹的成長過程和成長規律,孩子也有孩子的成長規律和過程,,特別是孩子在學習知識上,都是按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的,任何超出這個客規規律辦事、拔苗助長的方法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也是欲速而不達的。

教育部將持續加大對校外培訓機構對小學、幼兒園違反教育規律行為的治理力度,開展專項治理。

這些校外培訓機構,迎合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希望,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為口號,從幼兒園中班或大班中接收幼兒,

把小學一年的知識提前進行傳授,違反了循序漸進的教育教學規律,其結果並不是理想的,其實是迎合了家長的“一年級焦慮。”

希望廣大家長認真學習《指導意見》,響應教育部提出的“雙向銜接”,減緩銜接坡度,使“幼小銜接”的新規得到健康落實,使孩子們健健康康地成長。

“幼小銜接”新規下如何破解家長的“一年級焦慮”?